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
曹旭 张徽 周秀丽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2023年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SQYR-2023-013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使得思政工作面临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的复杂需求,以及“三全育人”理念对思政工作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在构建思政工作队伍的路径上,提出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工作机制、以及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时,为培养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议进行专业培训、建立导师制度、以及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队伍构建,培养模式
1、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思政工作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阶段。这一理念不仅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更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背景要求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必须以更加创新与适应的方式进行构建与培养,以更好地迎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复杂任务。
2、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现状
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在最近三年面临着多元、复杂的需求。学生群体日益多元化,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各异,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要求。“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思政工作不再是一部分人的责任,而是整个高校的责任。一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已经开始通过构建跨学科的合作团队,整合各方资源,共同肩负起全员育人的责任。全程育人要求思政工作在学生整个学习周期内持续发力。现实中,一些高校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系统、设立专职导师等方式,强化思政工作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引导,力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学术阶段,以培养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人才。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政工作在多个领域展开,超越传统的教室教育。一些高校思政工作团队积极参与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通过广泛的涉猎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3、构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路径
3.1 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
在构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路径中,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将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视角,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使思政工作更贴合学科发展和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拓宽思政工作者的视野。通过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专业人士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思政工作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学生思想动向,使其在思政工作中能够更具前瞻性、深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是推动思政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有效途径。设立跨学科专业研究中心可以成为思政工作队伍与其他学科的桥梁,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引进跨学科背景的专职思政工作者,高校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全面的思政教育。为实现引入跨学科专业人才的目标,高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有助于搭建沟通的平台,促使思政工作者与其他学科专业人才形成合作共赢之局面。这样的学术研讨既有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又能够培养思政工作者对多学科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2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工作机制
在适应“三全育人”理念的构建路径中,其次的关键措施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思政工作机制。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工作模式上往往较为僵化,难以快速适应学生群体多元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思政工作的敏捷性和适应性的要求,高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高校可以制定灵活的思政工作计划。传统的固定计划往往无法灵活应对学生的变化需求和社会的新变化。因此,建议采用更灵活的计划制定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重点、时间安排,确保思政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贴合。建议建设开放式的思政工作空间。传统的封闭性管理模式限制了信息和观点的流动,难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开放式的工作空间,可以促使思政工作者更加自由地交流和分享经验,推动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员育人需求。
3.3 创新教育模式
最终,为实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构建与培养模式的研究目标,建议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思政工作与其他教育载体融为一体,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型课程来推动思政工作的创新,这些课程可以融入实际案例、社会问题和跨学科知识,使思政工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型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使其在思政教育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高校应积极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将思政工作融入实际社会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将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这包括学科竞赛、文艺演出、社团组织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全方位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思政工作的引导,培养综合素质,形成全方位的人格发展。这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培养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模式
4.1 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养
首先,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专业培训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思政理论的深化学习、跨学科知识的补充、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使思政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思考、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专业培训的目标,高校可以建立专业培训体系,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研讨,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术会议,推动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深化。
4.2 建立导师制度促进经验传承
其次,建议建立导师制度,促进思政工作队伍中有经验者与新人之间的经验传承。导师制度有助于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新人可以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学习到更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为实现导师制度的有效运作,高校可以设立导师团队,为新加入的思政工作者分配合适的导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议,鼓励导师与新人进行定期深入的交流。
4.3 实践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项目培养思政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可以是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活动,使思政工作者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为推动实践项目的开展,高校可以建立项目评审制度,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激发其创新潜能。同时,组织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分享,促进队伍中创新经验的传递。
5、结语
通过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现状的深入分析以及构建与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时,为了培养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议注重专业培训、导师制度的建立和实践项目的开展,以提高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光焱,卢琳.新时代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2):126-128.
[2]戴美林.新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才智,2024,(06):48-51.
[3]李晓晗.探索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军转民,2024,(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