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郑永胜

福建省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

引言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岗课赛证一体化”的特点

(一)岗位需求导向的动态适应性

岗课赛证一体化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岗位能力图谱,将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等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根据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每学期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如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课程,淘汰落后技术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同步迭代。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静态封闭性,形成“岗位需求分析—课程模块开发—教学实施反馈—岗位能力再评估”的闭环系统,使中职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带来的岗位变化。

(二)技能竞赛驱动的实践强化性

该模式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竞赛等标准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构建“竞赛项目课程化、课程任务竞赛化”的双轨机制。例如将网络布线竞赛的规范要求转化为《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实操标准,把软件测试竞赛的评分细则拆解为《程序设计基础》的阶段性考核指标。通过设立“课赛融合周”,组织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真实项目开发,既提升故障排查、代码优化等硬技能,又培养团队协作、时间管理等软素质。

(三)职业证书融通的评价多元性

一体化模式打通了学历证书与 1+X 证书、行业认证的互通渠道,构建“基础模块对应初级证、专项模块对应中级证、综合模块对应高级证”的认证体系。例如将 Web 前端开发证书的考核要点分解到 HTML5、CSS3、JavaScript 等课程中,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自动获得部分证书考核资格。同时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用竞赛成绩、企业项目经验、创新作品等置换部分课程学分,形成“过程性积累 + 终结性认证”的评价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动态适配的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岗位能力图谱,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模块。例如,针对网络运维岗位,可将网络布线、设备配置、故障排查等技能点拆解为《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管理》等课程,并引入华为、腾讯等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中职学校与云计算服务商合作开发“智慧校园网络部署”项目,学生需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调试的全流程任务,课程内容覆盖企业标准中的网络拓扑规划、VLAN 划分等核心技能。通过每学期动态更新项目案例库,确保教学内容与 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同步,毕业生可直接胜任企业网络工程师岗位,企业反馈显示其上岗适应周期缩短近半。

(二)重构证书导向的教学内容

将 1+X 证书标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是实现“课证共生”的核心路径。以 Web 前端开发证书为例,中职学校可系统梳理 HTML5、CSS3、JavaScript 等考核要点,将其拆解为《Web 前端开发》课程中的页面布局实践、《响应式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多终端适配训练等模块,并设计“个人博客开发”“电商网站重构”等递进式项目。前者侧重静态页面搭建,后者强化动态交互功能开发,逐步覆盖证书考核的全部技能点。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可嵌入“MySQL 数据库管理初级证书”内容,通过“在线书店管理系统”项目,引导学生完成从需求分析、数据表设计到SQL 查询优化的全流程实践,使证书考核要求自然融入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企业真实项目开发经验等置换部分课程学分,形成“基础课程夯实技能 $$ 专项证书检验能力→高级证书拓展视野”的进阶路径。

(三)打造高强度实践场景

将技能竞赛标准转化为日常教学任务,是构建“课赛一体”实践体系的关键举措。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安全攻防”赛项为例,中职学校可将其拆解为《渗透测试技术》《漏洞修复实战》《安全运维管理》等课程模块,通过 CTF 夺旗赛、攻防演练、红蓝对抗等多样化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竞赛场景中掌握端口扫描、漏洞利用、应急响应等核心技能。在《网络安全运维》课程中,引入“企业内网安全加固”竞赛项目,学生需在虚拟化平台中完成漏洞扫描、木马查杀、日志审计、访问控制等任务,教师依据竞赛评分细则实时纠正操作偏差,强化规范性与效率意识。近三年,部分中职学校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网络安全竞赛中获奖超百项,部分获奖项目如“工业控制系统漏洞挖掘工具开发”“智慧园区安全防护方案”等,已直接转化为企业技术服务案例,为本地制造业、能源行业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形成“竞赛驱动教学创新→教学成果技术转化 $$ 技术服务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生态

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竞赛教练组成的“三师团队”,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评价。例如,在《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中,企业导师提供大数据分析项目需求,专业教师负责算法教学,竞赛教练指导学生优化代码效率。中职学校与软件开发企业共建“鲲鹏生态实训中心”,企业派遣技术骨干驻校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其代码质量、需求响应速度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同时,建立“企业评价 + 竞赛评分 + 证书考核”的三维评价体系,企业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开具“岗位胜任力证明”,竞赛成绩折算为课程学分,证书等级对应毕业条件。这种模式使毕业生三年内岗位晋升率超四成,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定在九成以上,形成“学校育人 $$ 企业用人 $$ 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与产业形态的加速重构,“岗课赛证一体化”需进一步强化动态适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岗位能力变迁、AI赋能竞赛项目开发、区块链技术优化证书认证等创新路径,持续释放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潜能,为培养更多“精技术、善创新、懂产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向红波 . “ 岗课赛证” 体系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5,(07):216- 218.

[2]陈琛.“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53(03):220-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