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试题设计研究

作者

蔡媚媚

雷州市第一中学

引言

传统高中数学试题多以封闭式问题为主,条件完备、结论唯一,导致学生习惯于“套用公式—机械计算”的解题模式,难以形成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思维。例如,在“三角函数性质”的考查中,学生往往仅需记忆单调区间公式,却无法解释其与单位圆周期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立体几何”的证明题中,学生虽能熟练运用空间向量,却难以将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有效结合。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命题方式,使得数学成为“记忆与计算的堆砌”,而非探索与创造的工具。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试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当前部分开放性试题设计未能精准对接核心素养目标,导致“为开放而开放”。例如,试题仅通过增加“自拟条件”或“多解列举”等形式制造表面开放性,却未深入考查数学抽象(如函数本质理解)、逻辑推理(如条件推导严谨性)等素养。部分题目虽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但问题设置仍停留在“套用公式”层面,学生仅需机械调整参数即可完成,难以体现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高阶能力的发展需求,核心素养培养沦为口号。

(二)评价标准单一

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多依赖主观判断,缺乏与核心素养匹配的细化标准。例如,在“设计满足条件的几何图形”类试题中,教师常以“结果正确性”为唯一依据,忽视学生解题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深度(如几何直观与代数推导的结合方式)。部分教师虽尝试引入“创新性”“逻辑性”等维度,但因缺乏可操作的描述(如“创新性”的具体界定),导致评分随意性强,学生思维差异难以被有效识别,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难以精准评估。

(三)情境设计失真

部分开放性试题为追求“跨学科融合”,强行嵌入复杂情境(如涉及大学物理概念或专业领域数据),导致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陷入认知困境。例如,在“人口增长模型”试题中,若直接要求学生使用微分方程建模却未提供基础推导支架,学生可能因无法理解参数含义而放弃探究。此类设计不仅未能激发思维,反而加剧学习焦虑,违背核心素养“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最终沦为形式化的“难题堆砌”。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试题设计策略

(一)精准锚定核心素养,设计梯度化开放问题

开放性试题需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为内核,通过问题分层实现思维进阶。例如,在“函数性质探究”中,可设计三级问题:基础层(补充条件使函数在某区间递增,考查单调性定义理解)、提升层(结合图像与导数,分析参数对极值点的影响,培养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拓展层(基于现实数据建立分段函数模型,预测资源分配效率,强化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以“快递配送成本优化”为例,学生需先抽象出距离、重量与费用的函数关系(数学抽象),再通过求导分析最优配送策略(逻辑推理),最终结合地图数据调整模型参数(数学建模)。此类梯度设计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又引导其逐步深化对函数本质的理解,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思维浅层化。

(二)创设真实跨学科情境,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需嵌入社会热点或学科交叉情境,推动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例如,在“传染病传播模型”中,学生需结合数学微分方程(建立 SIR 模型)、生物病毒特性(潜伏期、传染率参数)与地理人口分布(网格化区域划分),预测疫情峰值并设计防控方案。又如“校园光伏发电规划”,学生需运用三角函数计算日照时长(数学)、结合物理功率公式计算发电量(物理)、参考地理朝向优化布局(地理),最终撰写《绿色校园建设提案》。此类情境要求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工具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

(三)构建多维评价体系,量化高阶思维发展

开放性试题需配套细化评分标准,从知识整合、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等维度量化素养表现。例如,在“几何图形设计”试题中,可设置“创新性”(如非传统图形的构造)、“逻辑性”(如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实用性”(如与建筑结构的关联)三大维度,每项按0-5 分评分,并附具体描述(如“创新性”需体现至少两种几何变换的组合)。又如“城市交通流量优化”项目,评价可包括数学建模准确性(如车流预测误差率)、跨学科知识融合度(如是否结合物理信号灯原理)、团队协作贡献度(如分工合理性)。此类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通过过程性记录(如草稿纸思路演变)捕捉学生思维跃迁轨迹,为素养发展提供精准反馈。

(四)提供思维支架工具,降低认知负荷门槛

针对复杂开放问题,需设计分层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例如,在“人口增长预测”试题中,可提供三级支架:基础支架(给出 Logistic模型公式及参数含义)、进阶支架(提供部分历史数据,要求学生补充缺失年份并拟合曲线)、开放支架(允许学生选择其他模型如指数增长,并对比优劣)。又如“立体几何体积最值”问题,可先提供三维建模软件操作指南(降低空间想象难度),再要求学生通过调整参数观察体积变化,最终用数学语言证明极值条件。此类支架既避免学生因知识盲区放弃探究,又通过逐步撤离支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扶—放”结合的素养培育。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试题设计,是破解传统应试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困局的关键路径。通过精准锚定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梯度问题为支架、多元评价为保障,试题不仅成为检验学生思维深度的“探针”,更成为激发其创新潜能的“催化剂”。实践表明,此类试题能有效推动学生从“机械解题”转向“主动建构”,从“孤立记忆”转向“跨学科整合”,从“畏惧挑战”转向“乐于探究”。

参考文献

[1] 肖卫 .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项目化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6):111- 114.

[2] 张文涛 .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构建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2):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