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载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与优化路径

作者

付村

佳木斯职业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引言​

在大力建设技能型人才社会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而校园文化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在载体建设中仍存在载体定位同质化、载体与专业融合不足、载体形式传统单一等问题,表现为职业特色不鲜明、育人协同性欠缺、学生参与度不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载体的核心类型

职业院校因其 “职业性” 与 “教育性” 的双重属性,其校园文化载体既包含普通院校的共性元素,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独特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呈现形式,涵盖校园建筑、景观设施、实训场地、文化场馆等有形空间。职业院校的物质载体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例如以行业名人命名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实训车间与模拟职场环境等。这些物质载体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更通过视觉符号传递职业精神与行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

(二)精神载体

精神载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职业精神与价值追求。职业院校的精神载体聚焦 “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的培育,例如通过提校训精神,宣传行业劳模、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构建以 “技高品端” 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这类载体虽无形,却能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道德素养。

(三)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校园文化生活化的主要形式,涵盖主题教育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活动、校企文化交流等。职业院校的活动载体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既能让学生在技能比拼中提升专业能力,又能在与企业、劳模的互动中深化对职业责任、敬业精神的理解。活动载体是连接课堂教育与职场实践的 “纽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从 “理论灌输”转向 “实践体验” 的重要途径。

二、校园文化载体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 “重实践、强技能、善操作” 的认知特点,校园文化载体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价值引领功能:筑牢职业理想根基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职业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与精神传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取向。物质载体中的行业文化景观、精神载体中的校训与劳模事迹、活动载体中的职业规划讲座等,共同构建起 “崇尚技能、尊重劳动” 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摒弃 “重学历、轻技能” 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情感熏陶功能:厚植职业情怀底蕴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纽带,校园文化载体通过营造富有温度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精神载体中的 “工匠精神” 传承、活动载体中的校企文化共建活动,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职业的热爱。例如,在护理专业的 “南丁格尔纪念日” 活动中,学生通过宣誓、护理技能展示、关爱老人志愿服务等形式,不仅感受到护理职业的神圣性,更激发起 “以患者为中心” 的职业情怀;在机械专业的实训车间,张贴的行业大师名言、精密的仪器设备,能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逐渐培养对 “精益求精” 的追求。这种情感熏陶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保持热情与坚守,避免职业倦怠。

(三)能力塑造功能:提升综合发展潜力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 “德技并修”,校园文化载体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助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活动载体中的职业技能竞赛,既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抗压能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载体,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制度载体中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结合,培养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这些能力的塑造,不仅符合企业对 “复合型技能人才” 的需求,也为学生长远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载体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职业院校需以 “凸显职业特色、深化育人实效”为核心,从载体定位、融合路径、形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强化特色定位,构建 “职业导向” 的载体体系

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行业优势,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校园文化载体。在物质载体建设中,将行业文化、企业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例如建筑工程类院校可建设 “建筑文化长廊”,展示经典建筑案例与行业技术发展历程;在精神载体提炼中,结合学校的优势专业,形成 “一校一精神、一专业一文化” 的特色体系,如汽修专业可培育 “精工细作、诚信服务” 的专业精神;在活动载体设计中,增加职业技能竞赛、行业论坛、企业开放日等特色活动,让载体建设始终围绕 “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 的目标展开,避免同质化倾向。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载体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也是校园文化载体优化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推动企业参与载体建设,邀请企业将生产标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场地设计、制度制定与活动策划,例如与合作企业共建 “企业冠名实训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布置场地,张贴企业价值观标语;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载体,在实训教学中增设 “职业伦理案例讨论” 环节,在技能竞赛中加入 “职业素养评分标准”,在专业课程考核中纳入 “劳动态度、团队协作” 等指标,实现 “专业教育” 与 “思政教育” 在载体中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载体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适应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推动校园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互动化创新。在精神载体传播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等平台,制作 “劳模故事短视频”“技能大师讲堂” 等数字化内容,增强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在活动载体设计上,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模式,开展 “云技能竞赛”“线上职业规划咨询” 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文化活动,如在物质载体升级上,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建设 “虚拟实训文化展厅”,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行业发展历史与职业场景,提升载体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结论​

校园文化载体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职业院校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载体的类型与功能,正视当前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特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载体形式等路径,不断提升载体的育人实效,从而实现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丽瑶 , 刘劲威 . 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路径与体系构建研究 [J]. 鹿城学刊 ,2024,36(04): 46-50+128 .

[2] 李琳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J]. 智库时代 ,2019,(49):153-154.

[3] 李桂英 . 学生教育管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4,37(06): 90-9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