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

作者

苏红丽 阿苏克的莫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自由发展到规模化发展再到内涵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很多学校已经从规模化发展进入到内涵发展阶段,四川民族地区因受历史、区位、环境、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中职院校办学层次较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滞后于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校企融合落实难等问题仍然突出,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偏低,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明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担负着培养、培训新型技能性人才之外,还承载着传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期,民族地区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内涵式发展。

一、凉山州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和部署下,凉山州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实现 11 个深度贫困县成功摘帽、2072 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105.2 万人完成退减贫。中职教育起点低、学习成本不高、见效快,拥有帮助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的精准优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据调查,当前就凉山地区学生来源而言,中职学校主要以本地生源为主,具有就近入学的特征,生源主要来自州内17 个市县,昭觉、甘洛、冕宁、越西、盐源等县的学生较多,毕业生就业后大多留在本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本土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力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行进区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关键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密切。据调查,凉山州中职学校学生民族成分组成上呈现出多样的特征,学校学生年龄范围多集中在15-20 岁。学生年龄跨度、平均年龄较大是凉山地区中职学生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融合进程是各民族间共性增多,民族界限淡化的过程。中职学校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场域,学校中汉、彝、藏、回等多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发展中职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因此,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程度、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民族地区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凉山州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

(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发中职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强调内生发展。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凉山州中职教育在体系建构、办学模式、内涵发展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中职教育内生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截至 2022 年,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23 所,占全省中职学校总数的 5.040% ,凉山州共有14 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在校生3.41 万余人。办学规模方面,现有教职工 1697 人,专任教师 1411 人。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 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专业设置方面,全州 14 所中职学校共计开设 46 个专业,覆盖农林牧渔、土木建筑、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等 13 个专业大类;升学就业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基本以升学为主。2021 年,中职毕业生9195 人,就业人数 8977 人,就业率达 97.6% 。其中 6120 人通过参加对口单招和普通高考,升入高校继续学习,2857 人直接就业。

(二)国家重大战略及系列政策实施带来中职教育发展的外在机遇

四川民族地区幅员面积广(占全省总面积的 62.9% ),是全国重要的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资源富集区、文化特色区,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民族地区是服务国家长江经济赶紧带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现有多个国家级重大战略均辐射到凉山地区,充分运用好重大战略持续释放的政策、改革和发展红利,找准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方位,是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四川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2009 年启动实施民族地区 "9+3" 免费教育计划,探索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出台《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 年)》《关于新时代民族地区 a9+3n 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全国民委系统贯彻落实“职教 20 条”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如:2018 级凉山民族地区 "9+3" ”毕业生3731 名,单招录取2749 名,参军2 名。升学、就业和参军占比 99% 。

(三)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生源需求。一方面学校用地与校舍,面积达标者少。根据教育部 2010 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核定生均占地面积为 33m2 。生均校舍面积为 20m2 ,调查中有部分学校还不达标。( 具体见表1)。另一方面图书与专业实训基地不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要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调查发现,普遍存在专业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现象。如:N 技术学校因位于邛海景区,建设受到严格限制,不能新建校舍,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电器等专业学生实训室缺乏。

表 1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情况

2.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优化。根据职普比相当的要求,预计 2025 年每年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将达4.5 万余人,全州尚有1.7 万学位的缺口和1200 余名专职教师缺口。调查发现,教师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失衡情况突出,现有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仍占一定比例,以本科学历教师占绝对优势,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师数量严重不足。(具体如表 2 所示)

以西昌市内 X 技术学校为例,专业课教师虽然占教师总数近 75% ,但专业之间极不平衡个别专业专业课教师仅 2-3 人,部分专业生师比远超 。现有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高职称教师严重不足,而初级或无职称教师数量较为庞大,占比超 60% 。

表 2 部分中职学校师资情况

3. 产教融合度不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待提高。当前,中职学生就业主要以升学为主,中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如为了升学,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文化课轻实践课现象突出,理论多实践少与中职学校办学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学校承担地方科研项目,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极为有限,对接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数量有限,深入行业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的现象还很鲜见。

4. 校企合作能力有限,机制缺乏创新。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摸索,虽然现有中职专业初步建成了合作共建和互助双赢的机制,合作企业也能接纳校内学生的实习实训,但因校企深度融合仍不够充分。一方面建立的校外基地数量不足,少有引企业校内建厂,难以满足学生集中顶岗实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少、规模小、产业分散,接纳学生能力有限。以Y 学校为例,学校民族工艺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教育部、国家民委特色专业,与喜德漆器厂合作,但因企业倒闭,学生没有实训基地,现已停止合作。

5.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受传统体制机制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仍然存在。一方面,中考采取分流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分层”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低普通高中教育一个层次。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职教技能实操条件不足,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降低了行业企业对中职生的认可度。目前,行业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动力不强,导致中职学校人才培育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调研反映,虽然从数据上看,职校生就业率高,但实际中就业稳定性不高,岗位发展后劲不足,毕业生难以在一个岗位真正长期胜任,形成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效率低、企业招不到人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

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稳步提升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立足区位优势及发展条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提高办学内在品质,注重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 -10 -26 .

作者简介 : 苏红丽,(1982- ), 女 , 四川峨边人,彝族,博士,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学。身份证号 511132198205070023

阿苏克的莫,(1985- ),女,四川西昌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来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Y ZWH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