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研究
平原
淄博市环保供热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节能降耗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热能与动力工程作为能源转换与利用的核心领域,其技术进步对提高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当前,工业生产和能源供应系统仍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本文围绕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其在节能降耗中的实际应用路径,为相关行业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1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节能降耗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通过优化能量转换与利用过程,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在工业生产中,该领域技术能够对锅炉、汽轮机、热泵等关键设备进行能效改进,例如通过燃烧优化降低燃料消耗,或利用余热回收系统将废弃热能转化为可用能源。在电力行业,热电联产技术实现了热能与电能的高效协同生产,大幅降低了能源损失。建筑领域则通过区域供热与智能温控系统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此外,热能与动力工程还推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使能源供应更加灵活高效。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直接降低了能源消耗,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技术进步,热能与动力工程在节能降耗中的贡献将进一步扩大,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
2 当前技术瓶颈
尽管热能与动力工程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若干技术瓶颈。材料性能限制是主要挑战之一,例如高温环境下材料的耐久性与热稳定性不足,影响余热回收系统的长期运行效率。系统集成难度也制约了技术推广,特别是在多能源耦合的复杂系统中,如何实现最优控制仍缺乏成熟解决方案。此外,部分先进技术如高效热泵和微型燃气轮机受制于高成本,难以大规模应用。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能源系统的实时优化能力有限。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阻碍了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进程。未来需加强新材料研发、优化系统设计、降低制造成本,并推动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以突破当前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的潜力。
3 热能与动力工程节能降耗的实际运用
3.1 工业锅炉系统优化与燃烧控制
工业锅炉是能源消耗的重要设备,其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整体能源效率至关重要。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可以显著降低燃料消耗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先进的燃烧控制技术,如低氮燃烧器和分级燃烧系统,能够确保燃料充分燃烧,同时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此外,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锅炉运行参数,动态调整空气与燃料比例,避免过量空气系数过高造成的热损失。在余热回收方面,烟气冷凝技术和热管换热器的应用可有效回收烟气中的潜热与显热,提升锅炉热效率。例如,在钢铁和化工行业,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效率可提升显著。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锅炉系统将进一步优化运行策略,实现更高效的节能降耗目标。
3.2 汽轮机通流改造与冷端优化
汽轮机是火力发电和工业动力系统的核心设备,其效率直接影响能源利用率。通流部分改造是提升汽轮机性能的重要手段,包括采用新型高效叶片、优化流道设计以及减少内部泄漏损失。现代汽轮机通过三维气动设计技术,使蒸汽流动更加顺畅,减少涡流和摩擦损失。冷端优化则聚焦于凝汽器的性能提升,例如采用高效换热管、优化冷却水流量以及改进真空系统。在热电联产系统中,通过调整抽汽参数,可实现热能与电能的高效协同利用。实际案例表明,经过通流改造的汽轮机,其发电煤耗可明显降低,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未来,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的实时监测与故障预测将进一步提升汽轮机的运行效率。
3.3 热泵技术在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热泵技术在余热回收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节能潜力,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路径。该技术主要分为吸收式和压缩式两种类型,分别通过废热驱动和电力驱动实现低品位热能的温度提升。在工业生产场景中,热泵系统可有效回收化工反应、造纸干燥、食品加工等工序产生的废热,并将其转化为可重复利用的工艺热能或建筑供暖能源。以化工蒸馏工艺为例,热泵装置能够捕获塔顶蒸汽的冷凝余热,替代部分新鲜蒸汽需求,实现显著的能源节约。在民用领域,大型热泵机组应用于区域供热系统,通过提取废水或环境空气中的低品位热量,大幅提升供热系统的能源效率。虽然该技术存在初期投资较高的特点,但其运行周期内的节能效益突出,随着新型换热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性和适用性将持续改善,为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3.4 分布式能源与冷热电联产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本地化能源生产与消费,减少传输损耗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冷热电联产技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同时供应电力、热能和冷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微型燃气轮机、内燃机和燃料电池是常见的原动机,其发电后的余热可用于驱动吸收式制冷机或供热系统。在商业建筑和工业园区中,冷热电联产系统能够显著降低对电网的依赖,并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例如,医院和数据中心采用该系统后,不仅降低运行成本,还能在电网故障时确保关键负荷的供电。未来,结合可再生能源的混合分布式能源系统将成为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3.5 数字化与智能控制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方式,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云计算平台,能源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控制策略。人工智能算法可预测负荷变化,动态调整设备运行模式,避免能源浪费。例如,在区域供热系统中,智能调控可根据天气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供水温度,减少过量供热。在工业领域,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情况,帮助制定最佳节能方案。未来,随着 5G 通信和边缘计算的发展,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节能降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节能降耗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表明,优化能源系统、提升设备效率、发展智能控制等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推动新材料、数字化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努力将为应对能源挑战和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安乐宏 . 火电厂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 [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30):115-117.
[2] 满永刚 . 热电厂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18):274-276.
[3] 杨晨琛 , 朱洁雯 . 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4,(10):85-87.
[4] 陈林 . 发电厂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探讨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宁波大榭热电有限公司 ;,2024:158-160.
[5] 梁峻铭 . 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1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