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中学生生态责任感培养路径探究
潘景
六安中学 237100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凸显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矛盾。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目标,而教育系统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通过学科教学将生态伦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知。人教版 2019 高中生物新教材以“生命观念”为核心,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中系统构建了生态学知识体系,为生态责任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基于新教材内容框架,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探索生态责任感培养的可行路径。
一、生态责任感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责任感的内涵界定
生态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义务与行为自觉。其核心要素包括:对生态规律的理性认知、对人类活动生态影响的批判性反思、主动参与环保实践的行动意愿。
(二)高中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教材通过“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主题单元,构建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全球的多层次生态知识网络。教材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核心概念,为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生态责任感培养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基于新教材的生态责任感培养路径
(一)知识建构:深化生态科学认知
在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中深化生态科学认知,知识建构是关键环节。新教材遵循“概念—原理—应用”的递进编排逻辑,教师可借助单元整合教学助力学生构建系统性生态知识图谱。如将必修三《环境与稳态》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相联动,让学生明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作用机制,认识物种灭绝引发的连锁生态效应。同时,针对学生易混淆的生态概念,如“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界定”,教师可运用对比分析法、模型建构法等策略。比如绘制碳循环示意图,凸显物质循环的全球性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性;通过“红树林消失对沿海生态的影响”案例讨论,辨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以此突破认知误区。
(二)价值引领:培育生态伦理意识
在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的价值引领层面,培育生态伦理意识至关重要。新教材借助“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引入众多生态伦理议题,像“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外来物种入侵的治理”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围绕如“是否应全面禁止化石燃料使用”这类议题展开探讨。学生需全面考量能源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生态代价等多方面因素,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进而培养辩证思维与责任意识。此外,教材着重强调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可采用类比教学,把生态系统比作“生命之网”,每个物种皆为网上的节点。如此隐喻式教学,能直观呈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生态责任感知。
(三)实践驱动:强化环保行为自觉
在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中,实践驱动是强化学生环保行为自觉的关键。新教材增设“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等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证研究,如“模拟酸雨”实验里控制 pH 值观察植物叶片损伤,将抽象生态概念具象化,激发内在环保动机。教材中的“调查当地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等任务,为实践育人提供契机。教师组织“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社区节能减排措施评估”等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行动,像针对校园塑料污染设计“可降解材料替代方案”。此外,教师联合外部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开展“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履责,活动后通过撰写反思日志、举办成果分享会强化责任认同,确保行为延续。
三、教学实施保障机制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于精准评估学生生态责任感发展水平意义重大。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的方式,实现全面、动态的考量。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学习过程,涵盖课堂讨论环节,关注学生观点的深度与逻辑性,以此洞察其对生态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深度;实验报告方面,着重考察数据的严谨性、分析的科学性,反映学生实践操作与探究能力;调研方案则评估其创新性与可行性,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终结性评价可结合公益活动表现,考量学生的参与度与贡献值。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能精准勾勒学生生态责任感的发展轨迹,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二)提升教师生态素养
在推进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进程中,提升教师生态素养是关键一环。学校应积极搭建多元提升平台,借助专题培训与教研活动,助力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生态知识储备,熟练掌握环保教学技术。比如,精心组织教师参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专题研修,使其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多元贡献,拓宽生态认知视野;开展“生命伦理学”研修活动,引导教师思考生态保护中的伦理问题,强化生态责任意识 [2]。通过这些针对性强、专业性高的研修,教师能够将所学生态理念巧妙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为环保主题教学注入强劲动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在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各地学校应充分挖掘地方生态特色,精心打造具有本土气息的校本教材。可开发“本地生物多样性图谱”,让学生直观了解身边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感受生态之美;构建“区域环境问题案例库”,以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3]。比如,沿海地区学校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增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专题,介绍海洋生物、海洋污染及保护措施等;内陆学校则聚焦“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分析农田生态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利用策略,增强教学内容的贴近性与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环保责任感。
四、结论
高中生物环保主题教学中的生态责任感培养,需以科学认知为基石、以价值引领为方向、以实践驱动为路径。人教版 2019 新教材通过系统化的生态知识体系与开放性的实践任务设计,为生态责任感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最终实现从生态知识传递到生态责任践行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叶柳欣 .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J]. 家长 ,2025, (11): 114- 116.
[2] 许吉步 .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04): 27- 29.
[3] 许良兵. 利用“ 学习强国” 平台资源,提升中学生生态责任感—以“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课的教学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 (21):92-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