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特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探究
张漪伟
上海市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提出和要求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文件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达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那么对于特教中职校的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学情特殊,怎样能够让学生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培养其核心素养,进而为其今后的居家生活打基础就成为了特教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内容。
同时,根据《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自于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因此,探究提升特教中职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方式也就成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特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是特教中职生增长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如今在特殊中职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由于特教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多样,生生之间的障碍类型、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差异较大。对于边缘智力的学生来说,学生语言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丰富,有独立阅读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然而对于处在一级、二级智力水平的学生来说,学生基本存在语言表达困难,逻辑思维能力弱,生活经验不足以致难以在语文学习中联结和思考。除此之外,对于伴随精神类疾病的学生,如孤独症患儿来说,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学习的方式也有着与其余学生不同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则变得尤为重要。
2. 教材适配性不足
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特教中职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材料,为了能够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各校则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自行提取普教的教学材料进行汇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由于阅读材料来源复杂,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若按照普教指导意见的要求,则和特教中职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心智发展要求并不适配;若教师依据校学本大纲和学生学情进行简化,又很容易丧失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同时,特教中职校的教材选择一般来自普教不同出版社四至六年级教材,这些教学内容对特教中职学生的所需的生活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力度较小,这也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所需割裂较大。
3. 教学方式存在瓶颈
近些年,主题式学习、大单元设计、项目化学习……众多全新的教学方式给特教中职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中职校特教班开设时间较短,从业人数较少,教师在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时难以找到相应的教学经验进行设计。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在参考普教教师的教学经验时,常出现额外的教学困境。例如,项目化学习中,有的学生识字量少,思维能力弱,难以自主借助工具查找相应资料探究问题,需要教师代为操作,这就使得减弱了对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训练的强度;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弱,刻板行为严重,也难以通过和同学合作完成项目问题的探究……这些情况都迫使教师不得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面对上述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又能够采取哪些方式在课堂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以《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为例进行分析,谈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特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思考。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校编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秋雨纷纷中,秋日的颜色气味和动物秋藏之景,让人感受到了金秋时节的绚烂多彩。对于《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如果在讲解句子时,只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上未免太过生硬,而且由于部分特殊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具象阶段,修辞手法的学习也困难重重,这不仅会使得课文丧失了散文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如何取材于课文,但让孩子们在美育中有所提高,成为了教学的焦点。
(二)学情分析
特教中职班学生普遍存在想象力匮乏、语言文字认读、运用困难的情况。由于学生思维的的特殊性,在以往的写景散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季节主题中特有的词语理解困难,个别学生甚至难以理解“一年四季”的含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情况不同,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外出观景的经验,且我校地处华东地区,四季变化并不十分鲜明,学生对于四季变化也并不敏感。因此,在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带有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也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描述自己身边的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长生活情趣。
三、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结合环境资源,提升审美能力
对于特殊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自然现象等社会常识普遍理解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从社区、学校里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树叶、扇子等物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进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当他们在课间休息时向外远望,这些优美的句子又怎样不能流淌于心间呢?
比如,在《秋天的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句子时,在银杏叶的实物展示下,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银杏叶的颜色词语,说的出“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叶”,更是可以在观察叶子的形状准确地找到银杏叶和小扇子的相似之处,理解“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中作者为什么采用扇子来比喻银杏叶,进而通过扇扇子的动作感受“扇哪扇哪”的“凉爽”。在生动的体验中,能力较好的孩子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句式,并用类似的句式描述自己身边的秋景,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够理解颜色、树叶名称等,感受比喻句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感受到秋意浓浓,风景秀美。
(二)内化自然与生活,培养思维能力
枫叶是什么样子的?银杏叶是什么样子的?春天和秋天的树叶又有什么区别?对于孩子们来说,将日常见到的景物的状态的变化进行总结,是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教师用银杏叶和枫树叶从形状和颜色进行观察、区分,感受自然植物的独特之处。同时通过让孩子们将不同颜色的银杏叶做比较,结合自己的常识,体会到叶片变色、秋意渐浓的自然景象。
除此以外,课文中部分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含义相差较大。比如句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枫叶学生见过,邮票学生见过,可是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这就涉及到了邮政运输的知识。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以实体信件加邮票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讯息的含义。在《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配合着晃动的信件,孩子们在音乐的背景中,充满感情地体会红色枫叶从天空飘落,好似邮票带着信件通过运输“飘”到了收信人的身边,传来了秋天的讯息这一意像。
(三)详略得当、动静结合,获得学习体验
授课时虽已到深秋,但秋天的美景在江南水乡中依旧留有痕迹。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文中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实、菊花等景物数量较多,句子的结构也比较复杂。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在初次接触景物的时候,需要反应时间。因此,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哪些句子需要成为重点,哪些句子可以仅欣赏,不作更为具体的分析和拓展,成为了设计教学要思考的内容。经过多次设计和讨论,结合本组教师之前的教学经验,最终决定将树叶变化飘落之景作为教学重点,并将其他句子的教学比重略微放低。在实际授课时,学生果然在这种小步子大循环的教学模式下获得了学习体验。
除此以外,从学习伊始,秋雨下落、风吹叶落的动图便始终贯穿全程。在秋景动图、秋雨声音的帮助下,学生逐渐深入到秋季的美景之中,同时辅以明快、优美地的朗读节奏,使得学生感知祖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
四、总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教中职生将在学校度过最后的系统性受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帮助特殊学生顺利脱离校园、走向社会时重要的工具之一,这就离不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学情,结合相应资源,融合多种学科内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才能使得特殊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