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吴昭君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 湛江雷州 524200

引言

读后续写作为新高考英语的重要题型,要求学生基于对原文的理解与推理,完成情节连贯、语言流畅的续写创作。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思维固化、情节设计缺乏逻辑性、语言贫乏等问题。问题导向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契合读后续写“读- 思- 写”一体化的能力要求。

一、问题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活深层文本解读能力

问题导向法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人物潜在动机是什么?”“情节转折的关键伏笔有哪些?”),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挖掘至文本深层逻辑。例如,在续写《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教师提问“为何店员对亨利的态度随支票真假发生戏剧性变化?”,促使学生分析社会阶层、人性弱点等主题。学生需结合上下文线索、人物对话与文化背景进行推理,形成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这种探究过程不仅提升续写内容的逻辑性,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培养其文学鉴赏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促进高阶思维与创造性表达

问题导向法以开放性任务(如“设计一个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出人意料的结局”)驱动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例如,在续写《The Necklace》时,教师抛出问题“若玛蒂尔德发现项链真相后选择隐瞒,故事将如何发展?”,鼓励学生从道德抉择、人性救赎等角度重构情节。学生需协调情节合理性、人物心理转变与主题升华,在协作中碰撞出“以假项链为契机成立互助基金”等创新方案。此类探究任务将语言输出与思维训练结合,使学生在续写中展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情感表达能力。

(三)构建“读- 思- 写”一体化学习路径

问题导向法将阅读理解、思维发展与写作实践整合为闭环流程。以《The Last Leaf》续写为例,教师先通过问题“贝尔曼画叶子的行为如何体现‘牺牲精神’?”引导学生提炼主题,再以“琼西康复后如何面对生命价值?”推动情节设计,最终以“续写内容如何呼应原文象征手法?”完善语言风格。这一过程使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形成双向反馈,学生需在问题解决中动态调整语言策略,实现“语言知识 - 思维能力 -写作技能”的协同发展,显著提升续写的连贯性与艺术性。

二、问题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分层递进式问题链,驱动文本深度解读

教师需依据续写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与主题内核,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挖掘至深层逻辑。例如,在续写《The Gift of the Magi》时,可设计三级问题:第一层(事实性问题)“德拉与吉姆分别卖了什么?”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第二层(分析性问题)“两人行为如何体现‘爱与牺牲’主题?”推动学生联系人物动机与情感冲突;第三层(创造性问题)“若他们未交换礼物,故事将如何发展?”激发学生重构情节。问题链需体现“提取- 推理- 创新”的思维进阶,并设置“反思性问题”(如“你的续写是否延续了欧·亨利式结尾风格?”)强化文本互文性。实施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卡片”分发、小组竞答等形式调动参与度,并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可视化问题解决路径。

(二)创设真实情境问题,激活跨学科思维

将续写任务与真实社会议题或跨学科知识结合,设计情境化问题,增强续写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性。例如,在续写《The Three-Day Blow》中描述青少年成长困惑的文本时,可提出“若主人公面临社交媒体压力,情节如何发展?”并引入心理学概念(如“群体认同焦虑”)与信息技术元素(如“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学生需结合英语语言能力、社会学理论与数字素养,设计“主人公通过线上互助小组重建自信”等情节。教师可提供多模态资源(如TED 演讲、社会调查数据)辅助探究,并组织“跨学科圆桌讨论”优化方案。

(三)实施协作探究式问题解决,促进思维碰撞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推动学生在互动中完善续写构思,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例如,在续写《The Old Man and the Sea》时,教师布置任务:“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圣地亚哥硬汉形象又体现生态关怀的结局?”小组需分工完成“人物心理分析”“海洋生态数据查询”“结局草稿撰写”等子任务,并通过“角色互换辩论”(如“代表鲨鱼群体反驳人类中心主义”)深化主题理解。教师可引入“六顶思考帽”工具,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如乐观、批判、创新)讨论情节合理性。实施中,需明确组员职责(如记录员、质疑者、整合者),并设置“匿名互评”环节优化续写。

(四)搭建数字技术赋能的问题探究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

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AI 写作助手)搭建问题探究环境,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提升探究效率。例如,在续写《TheNecklace》时,教师通过 Miro 白板创建“问题探究中心”,学生可上传“玛蒂尔德性格分析图谱”“19 世纪法国社会阶层数据”等资源,并利用AI 工具(如Grammarly)实时检查语言错误。针对“项链真假之谜”的探究,学生可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重返舞会现场”,观察人物微表情与肢体语言,辅助推理。平台还设置“智能问答机器人”,解答“伏笔呼应的语法规则”等技术性问题。教师利用学习分析工具(如热力图)追踪学生探究轨迹,推送个性化资源(如“欧·亨利式结尾经典案例库”)。

结语

问题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实践,为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设计分层递进的问题链、创设真实情境的探究任务、构建协作互动的探究共同体,以及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学生得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文本理解、激活创造性思维、提升语言表现力。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问题导向法与跨学科资源、人工智能工具的深度整合,完善“问题提出 - 探究实践 - 反思迭代”的闭环机制,助力学生在读后续写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窦国云 . 高中英语“ 读后续写” 教学的五步进阶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06):73- 75.

[2] 周禹辰 , 王丽波 .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4,(05):172-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