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
陈春艳
辽宁省抚顺市实验小学 113000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识字教学需以单元整体为立足点,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形式,以真正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旨在使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内涵,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乐趣,更有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通过识字,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汉字,更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识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大单元识字教学
识字作为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将识字教学置于大单元视域下进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点,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拓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整合单元内的识字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情境识字、游戏识字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单一的释意讲解和字词拼写,随后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和刻板练习。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反而容易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形象的图画展示或有趣的实物演示,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识字教学的创新中,采用助教优学的方式,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他们不再将识字内容碎片化,而是巧妙地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结构化组织,遵循由易到难、规律联结的原则,确保知识的有序深入,精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识字优学的实践中,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在知识迁移、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行专项学习,从而有效发掘自身的语文潜能。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识字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识字作业,巩固识字效果
在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应当超越单纯的识字层面,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汉字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中的能力,从而有效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大单元框架内,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大单元识字作业,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推动学生实现“识以致用”。在具体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关联语文园地这一教学资源。
以一年级下册“识字2”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字音识字”这一大单元主题,深入挖掘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栏目,精心设计“选字填空”与“查字典”等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汉字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当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依托这一教学设计,适时提出作业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汉字来回答语文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识字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如童话故事、儿歌、绘本等,丰富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识字训练。
(二)传承汉字文化,丰富识字内涵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其掌握不仅局限于能读会写的层面,更需深入感悟其文化意蕴,追溯其文化本源。统编版语文教材深刻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内容到形式均融入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此背景下,教师肩负着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致力于构建充满中国味道的识字课堂。
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从多个维度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启了一场与古人共探天地奥秘的奇妙旅程。在《天地人》一课中,教师借助《周易》中的“三才”理念及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引导学生欣赏画作,将识字与传统文化审美相结合,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同时,通过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学生得以感知天地人的宇宙关系及社会关系,理解“你我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日月山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象形文字的字形演变过程,与实物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象形字的特点,从而深刻体会到祖先造字的智慧与创意。而在《口耳目手足》一课中,京剧元素的融入虽对部分学生而言略显陌生,但通过经典京剧唱段与故事的讲述,学生得以初步领略这一国粹的魅力。
(三)衔接现实生活,悟汉字智慧
汉字自古以来便是生活的一部分,古代先民以“图画字”记录生活点滴,而后人则用“方块字”承载生活记忆。这一历程清晰表明,生活在汉字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深化学生的识字体验,教师应巧妙地将识字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先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再引导他们领悟汉字背后的智慧。
以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为例,在“综合识字”大单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中国美食》一课为切入点,设计一套“衔接生活”的教学方案。本课聚焦于“蒸”“煮”“煎”“爆”“炖”“烤”“烧”等描绘食物烹饪方法的汉字。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汉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设计一系列特写镜头,展示“蒸”“煮”“煎”“爆”“炖”“烤”“烧”等烹饪手段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中餐烹饪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随后,组织一场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中国美食及其烹饪方式,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汉字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对汉字含义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如汉字书写练习、烹饪方法连线游戏等,帮助学生巩固对“蒸”“煮”“煎”“爆”“炖”“烤”“烧”等汉字的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识字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核心环节,它构成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课程主题与目标的明确性,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大单元视域下,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能够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它有助于打破传统课时教学的局限,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流程,从而提升课程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崧舟,陆虹.厚积而薄发知类而通达——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21):18-2
[2]张燕娃.以单元统整促低年段识字教学[J]..江苏教育,2023(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