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张力于 刘迎春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中,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育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的关键载体,通过语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但传统教学中忽视文化内涵,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化价值观。本研究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探讨其培养的必要性、策略和意义。旨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从语言学习者向文化理解者和传播者转变,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著名人类学家里弗斯(Rivers)认为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社会结构、语言、宗教四大类,所以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在其著作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的传统与信念。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也指出,一种语言必定来自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生活习俗。
第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涉及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概念。其核心研究内容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在互动过程中,如何理解、适应并协调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沟通。该理论指出,文化差异会渗透于语言符号、非语言行为(如肢体语言、空间距离)、价值观体系等维度,若缺乏文化认知,可能导致沟通障碍或误解。
因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既因语言与文化本就相互依存,也源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突破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的需要。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1. 文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严重不足。现在的英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的形式,却忽略了语言的意义。教师多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却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英语教材中文化素材和案例相对较少,内容覆盖面与深度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多元文化的需求,限制了文化意识的全面培养。
2. 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部分教师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欠缺,对文化教学的理解模糊,制约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当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化现象的讲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文化根源及成因的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深化文化理论学习,广泛研读文化理论专著,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例如可以设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活动,通过“起源- 习俗-美食 - 内涵”探究链解码节日文化等。通过构建文化知识体系,努力让自己的文化专业素质上升到更高的台阶。
3. 学生文化意识整体水平较低
学生文化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对传统文化认知掌握匮乏,关注和重视程度低,缺乏文化自豪感与传承意识。同时,对于跨文化知识理解较为片面,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乏文化自信与理性辨析能力,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力度与有效性有待提高。
4.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考试内容通常只是纯语言知识的考察,评价方式侧重于语言测试,对文化意识培养的引导作用不足,无法全面评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笔试,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上,在评价体系中可以适当加大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以鼓励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
针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存在的重视不足、教师素养有待提升、学生意识水平较低以及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需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探索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系统性策略。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促进学生文化意识有效提升的培养路径。
1. 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研读语篇时,应围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语篇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at)、语篇传递的目的是什么(why)、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是如何展示的(how)。在读前可展示图片、视频、播放英文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还可利用 AI 工具(如 AI 图像生成器 DALL-E、Midjourney 等)快速创建生动、符合语篇主题的文化场景图片或概念图,或利用 AI(如 ChatGPT)生成简洁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小故事、对话脚本,作为导入材料,更直观、高效地激活学生的文化图式。
面对有活力的初中生,如何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情绪去探究书籍中的人文内容,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创造轻松、快乐的阅读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快乐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对人文内容的探究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环境支持。例如在学习《I’d like some noodles.》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中国面条有多种做法和寓意,其中长寿面意味着长寿。而在西方,意大利面是一种常见的面食,种类繁多,搭配的酱料也各有特色;在阅读关于名人出生和成长的课文时,例如在课文《When was he born ?》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名人成长的影响。如介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时,可提及美国当时的工业革命背景,以及这种社会环境如何激发了爱迪生的创造力,促使他发明了众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器。
2. 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整体文化意识
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特点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减少在课堂上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上,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文化程度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主要文化信息,描述文化现象,体会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则重点让他们识别阅读材料中简单的文化元素,如常见的节日、习俗等,培养对英语文化的兴趣。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Thanksgiving》这篇课文时,根据不同学生当前的文化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 AI 驱动的自适应学习平台或工具(如 Knewton Alta, Duolingo 等原理的简化应用),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测试结果,推送不同难度和侧重点的感恩节文化背景阅读材料、视频片段或互动问答。例如,为高水平学生推送关于感恩节历史争议的深度文章链接或 AI 生成的辩论话题;为中等水平学生推送核心文化习俗的图文并茂介绍及AI生成的阅读理解题;为低水平学生推送包含关键词汇和简单句型的感恩节起源动画(可由 AI 文本转视频工具初步生成)和 AI 互动小游戏。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求他们把感恩节和中国的节日加以比较,例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过分析与比较,认识到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对于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知识,激发已有的对于感恩节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阅读课文中的文化材料,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分析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感恩节的起源和发展等文化背景,激发他们对于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在进行个性化教学时,可以使每位学生在阅读上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高,提升学生全面文化素养,从而推动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 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体验
由于多数初中学生缺乏真实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并且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元文化活动,丰富其文化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举办戏剧表演、英文歌唱比赛、英文辩论赛等活动。例如,在学习《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s》后,组织“中英家庭新年聚会”对比表演,学生分别用英语演绎中国“贴春联、发红包”与西方“互换礼物、唱圣诞歌”的场景,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文化对“团聚”的情感表达。此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内化其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同时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跨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
同时,可以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调研、创作加深文化理解。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可利用 AI 工具辅助信息收集与分析(如用 AI 摘要工具处理英文文化资料)、AI 绘图工具设计海报元素、AI 配音工具制作讲解旁白,提升项目效率和表现力。例如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国家(如澳大利亚),通过阅读《TheLand of Kangaroos》等阅读材料,收集地理、节日、饮食等文化信息,用英文制作海报并配音讲解,在收集与整理中理解文化。
4. 引导批判反思,促进文化传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分析文化现象的多面性,在文化对比中进行反思,避免“文化盲从”或“文化自卑”。例如,在阅读《The Fast Food Culture in America》一文时,既要讨论汉堡、薯条代表的“效率文化”,也要探讨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联系中国“食疗同源”的饮食传统,让学生理解每种文化都有独特价值与局限性;同时,可以结合 AI 设计活动,比如在阅读该文章后,可利用 AI 工具(像 AI 绘图生成快餐制作流程、健康隐患相关创意插画 ;AI 对话模拟不同立场人士对快餐文化看法,让学生基于此进一步辩证分析 ),丰富教学实践,深化对文化辩证认知。
因此,教师需以“语言为工具、文化为载体、传播为目标”,通过素材选择、深度解读、场景实践和情感激发,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动理解者、积极阐释者和自信传播者。
五、结语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初中阶段作为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更应抓住学生发展的这一时期,通过挖掘教材文化因素,实施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文化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贯穿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既要避免“语言知识至上”的片面性,也要防止“文化灌输”的表面化,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时代,积极、审慎地探索和应用 AI 等智能技术赋能文化教学,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将 AI 作为辅助工具融入教学设计,而非替代人文交流和深度思考,方能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更有效地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宋洁清 .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J]. 中小学外语教学 ( 中学篇 ),2021,44(02):48-53.
[2] 冷品优 . 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01):50-55.
[3]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姚冬玉 .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J].学苑教育,2021(30).
[5] 王蔷 . 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 : 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 [J].英语学习 ,2017(2):19-23.
[6] 郝会敏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2.
[7] 尹进军 . 英语学科核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