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迎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 廊坊市第十六中学 0650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文化自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 “拔节孕穗期”,其文化认知与认同状况直接影响未来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兼具思想性、人文性与实践性,不仅承担着传授法律知识、培育道德素养的任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然而,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文化内容挖掘不深、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文化自信培育效果未达预期。因此,探索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文化自信的优势与现状

(一)课程培育优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具有天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内容覆盖全面性。课程教材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守望精神家园” 章节)、革命文化(如 “红色文化传承” 相关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 “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等主题),形成了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文化教育脉络,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提供支撑;其二,价值导向明确性。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 “中国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其三,实践要求针对性。课程强调 “知行合一”,通过 “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 等栏目,设计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化行动提供了路径。

(二)教学现存问题

尽管课程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教材资源挖掘不深入。部分教师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浅层讲解,未能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时代发展动态拓展文化素材,导致文化内容呈现碎片化、表面化,难以激发学生共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多数课堂仍以 “教师讲授 + 学生听讲” 的传统模式为主,缺乏情境体验、小组探究、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难以形成主动的文化思考与情感认同;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化自信培育多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校外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走访红色基地)开展频率低、形式化严重,学生无法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文化魅力,文化自信难以真正落地;四是教师文化素养不足。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储备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理解不深,在教学中难以准确传递文化精神,影响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三、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

(一)深挖教材资源,构建系统化文化内容体系

教材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载体,教师需从 “教材内容拓展” 与 “地方文化融合” 两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文化内容体系。一方面,纵向延伸教材内容。结合课程章节主题,梳理文化知识脉络,如在 “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中,除讲解教材中的 “孝亲敬长”“诚实守信” 外,可补充《论语》《孟子》中的经典语句、古代先贤的道德故事,同时链接当代 “道德模范”“时代楷模” 的先进事迹,展现传统美德的时代传承,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生命力”;另一方面,横向融合地方文化。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地方博物馆、历史名人故居)、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现代文化成果(如地方非遗项目、特色产业),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在 “守护精神家园”教学中,江苏地区教师可引入 “昆曲”“苏州园林” 等非遗文化,陕西地区教师可结合 “延安精神” 开展红色文化教学,让学生从身边文化中感受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亲近感。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时代文化动态,将 “科技文化”“生态文明文化” 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学。如在 “创新驱动发展” 章节中,通过 “中国高铁”“北斗导航”“量子科技” 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文化创新成果,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激发学生文化兴趣、深化文化认同的关键。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 “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其一,情境教学法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多媒体手段(图片、视频、音频)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 “身临其境” 感受文化氛围。例如,在 “红色文化传承” 教学中,播放《觉醒年代》《长津湖》的片段,展示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革命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让学生在情感冲击中理解革命文化的价值,产生对革命文化的敬畏与认同;其二,案例教学法深化文化思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培养文化思辨能力。如在 “文化交流互鉴” 教学中,以 “故宫文创产品走红”“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 为例,组织学生探究 “中国文化如何实现‘走出去’”,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其三,项目式学习法推动主动探究。围绕文化主题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例如,在 “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中,布置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方案设计”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撰写方案、成果展示,主动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化行动。

四、结论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需以教材为基础、以方法为手段、以实践为路径、以教师为保障,通过深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素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 “认知文化” 到 “认同文化”,再到 “践行文化”,最终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备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又拥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建芬. "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索."{ 新智慧 } 27(2024):43-45.

[2] 刘萍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研究 ." { 新智慧 } 4(2024):52-54.

[3] 王胜利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何以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36(2023):I0010-I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