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师生冲突的化解之道
王悦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员关爱导师制”在各级学校广泛实施,旨在构建更紧密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制度落地过程中,师生冲突问题难以避免,成为影响育人实效的瓶颈。本文聚焦于此,不仅探讨冲突成因,更尝试从“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理论出发,探索通过精心设计的微班会活动,为化解冲突提供新视角与实践抓手。
一、全员关爱导师制的概述
全员关爱导师制是指通过指定导师负责特定学生群体的全面关怀,旨在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为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尽管全员关爱导师制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师生冲突依然存在。其产生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期望值的差异:师生双方对全员关爱导师制的期望存在差异。教师希望通过关爱学生来提升其学业成绩,但部分学生可能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干预,导致双方在沟通中产生矛盾。
2. 沟通不畅: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往往影响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教师未能及时、清晰地表达关爱意图,学生可能会感到被监视或过度干预,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3. 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需求和背景都不同,师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冲突的可能。
4. 心理压力:在全员关爱导师制下,学生可能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
自身表现的期待以及对教师关注的敏感性。当学生感到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冲突便会产生
5. 角色定位不明确: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心理辅导者。这样的角色定位可能造成教师在职责上的模糊,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师生冲突应对的传统策略审视
1. 稳住自己,不跟学生置气
作为教师,面对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学生,如果不加控制,容易出现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的情况。但是,跟学生置气,伤身体不说,还正中了学生下怀——不是我不求上进,老师处处跟我作对,还当众骂我,让我下不来台,我干嘛要给她好看?!所以,在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沉着冷静,按兵不动,一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回旋余地,来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二来也是让学生“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便于事后个别教育,再者还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大将之风”,用身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冲突,用“冷处理”来代替舌枪唇剑。
2. 尊重每一给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给教师们很大的启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素养,不管教育对象是谁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一时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不考虑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时机等,对学生一味批评打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后进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冲突的化解。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与教师发生冲突的学生当成坏学生,这已经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凑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宽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3.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大人也希望受到关注和表扬,何况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都鼓励过学生,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学生。但是回想一下,对于一些暂时面临困难的后进生,我们给了他们多少的鼓励与表扬?后进生本来就自卑,得到的鼓励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了。当我们与后进生接触很多,感情较深时,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只是缺少发现。比如他们乐于助人、热情慷慨、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或在某学科上面有优势,如体育、美术、音乐等等。此时,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好话,这样更能够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更大勇气和信心。老师不光是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要学会欣赏他们每个闪光点,并不断地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进生,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伟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指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善于形成学生必要的动机,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自信心是挖掘后进生潜力的基础,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身边本班学生由差变优的典型事例鼓励后进生不畏困难,刻苦学习,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让后进生多做些基础题,以求他们得到肯定和表扬,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增强意志力,克服畏难情绪。
5. 多方协作,优化班级教育生态环境
当师生关系面临困境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以帮扶后进生为例:可以在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结对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没能正确对待,走了弯路,只要同学们都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为班级争光的。在按排座位时我们也可尽量让好学生和后进生坐同桌,帮助后进生。还可以经常同家长互通电话情况,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办法。同家长联系,要避免告状的现象,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希望而去鼓励支持孩子,而不是气急败坏地回家批评孩子。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了解后进生的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对症下药,寻找转化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具身认知理念下的微班会设计:化解冲突的实践路径
传统说教式冲突处理往往效果有限。具身认知理论启示我们:认知、情绪乃至关系的改变,离不开身体的直接参与和情境化的体验。 微班会以其“短、小、实、活”的特点,是实践具身化冲突化解的理想平台。以下策略可融入微班会设计:
1. 具身情绪调控:稳住身心,智慧应对
微班会设计点: 设计“情绪气象站”活动。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识别冲突发生时身体的信号(如心跳加速、肌肉紧绷、呼吸急促)。引入简单的“具身平静术”:深呼吸练习(感受气息流动)、身体姿势调整(如从紧绷到舒展的“力量姿势”体验)、短暂静默觉察(关注当下身体感受)。
具身价值: 通过身体动作的主动调节,直接影响情绪状态,为理性思考创造空间。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如何通过身体管理情绪,其“身教”效果远胜言传。
2. 具身尊重表达:重建联结,守护尊严
微班会设计点: 开展“镜像对话”或“换位行走”体验。两人一组,一人表达冲突中的感受,另一人需通过身体姿态(如眼神接触、点头、身体微微前倾)和简短的复述(“我听到你感到…”)进行回应,体验被尊重倾听的感觉。或模拟不同沟通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的身体语言,讨论其影响。
具身价值: 身体姿态直接影响沟通氛围和被尊重感。具身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尊重他人的具体行为表现,也让教师反思自身非语言信号。强调“五不原则”(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在身体语言上的体现。
3. 具身优势发现:点亮微光,赋能个体
微班会设计点: 设计“优势宝藏图”活动。每位学生思考并用身体动作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一个优点或擅长的事(如:坚持力强可以做一个“扎根”动作,乐于助人可以做一个“伸出手”的动作)。小组内分享动作含义,并相互给予积极反馈(可用一个“点赞”或“鼓掌”的具身动作回应)。
具身价值: 将抽象的“优点”转化为具体的身体表达和视觉符号,强化自我认知和积极体验。通过同伴的具身反馈(点赞、鼓掌),增强被认可感和归属感。教师需敏锐观察并捕捉这些“微光”,在后续互动中强化。
4. 具身动力激活:小步成功,建立自信
微班会设计点: 设定“踮踮脚够得着”的小目标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近期可实现的、与冲突情境改善相关的具体小目标(如:冲突后尝试心平气和说一句话)。达成后,设计一个具象化的庆祝仪式(如:和同伴击掌、做一个象征“胜利”的V 字手势并喊“耶!”)。回顾成功时,引导其回忆并用身体姿态重现达成目标时的积极感受(如挺起胸膛、舒展笑容)。
具身价值: 小目标的设定与具身化的庆祝仪式,将抽象的“成功”和“自信”转化为身体可感的愉悦体验。通过身体姿态“锚定”成功感受,有助于在后续挑战中唤醒积极状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内部动力。
5. 具身生态构建:协同支持,环境育人
微班会设计点: 组织“支持圈”建设活动。学生围圈站立,中心学生(可轮流扮演)表达冲突中遇到的困难或需要的支持类型。圈外同学思考后,用身体动作(如:伸出手表示“我愿帮助你”、拍拍肩膀表示“我理解你”、竖起大拇指表示“我相信你”)或简短话语表达支持。也可设计“同伴支持信号”(如一个约定好的手势),便于在日常中快速传递支持。
具身价值: 将班级互助氛围可视化、具身化。身体动作传递的支持信号比语言更直接有力,能快速建立情感联结。这种具身化的班级文化符号,有助于营造安全、包容的集体氛围,为冲突化解提供外部支持网络。同时,微班会可作为沟通平台,邀请家长(通过视频分享鼓励动作/ 话语)或其他教师参与具身互动,传递一致关爱。
结论
全员关爱导师制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在实际实施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冲突。研究师生冲突的成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未来需继续探索与实践,为全员关爱导师制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出更为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否梅 .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中职家校互动困境与策略研究 [D]. r 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4.DOI:10.27729/d.cnki.ggdjs.2024.000034.
[2] 李亚梅 . 社会情感学习视域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2087.
[3] 杨燕芳 .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中生命教育主题班会优化策略研究 [D]. r 西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0802.
[4] 苏艺瑶 .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1141.
注:此论文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化个人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微班会设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课题编号:“ 十四五” 个(12)字第 LX 233306 号。
作者信息: 王悦,女,1989年出生,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及班主任工作;地址: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诚信大道188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