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深度剖析与创新路径

作者

连文明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211102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都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4 年 9 月 9 日至 10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1.《辞海》对“人文”的

人:理想的人,关注人性。文:人文科学。人文:一是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涵盖了历史、哲学、教育、艺术、文化等方面,总是服务于人性的。人文倾向于重视的还是“人”这一方面。

西方理解

西方主要代表性观点:希腊先贤认为人文理想是自由;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提倡人的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推崇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东方理解

孔子主张“礼”和“仁”,即“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追求人的灵性和人性,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生的真谛,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级关怀,这是人文精神的主张。

二、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1. 学科价值的重要性

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 1951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化学家西博格的著名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它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决定了需要人文精神的涵养。

2. 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非常严重,例如 2005 年松花江污染、焚烧厂周边的蔬菜种植基地有害成分超标、土壤的重金属的污染,都给我们的国家和共同生活的地球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和伤害。

3. 极端事件的警示性

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 年印度的博帕尔(Bhopal)事故,在联合碳化物农药工厂释放了剧毒蒸气后,超过3000 人丧生,558125 人受伤;化学博士投毒案、瘦肉精事件、毒蘑菇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以上种种令人触目惊心,警钟务必长鸣。

4. 现代教育的必然性

(1)科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把一个人在伦理、情绪、智力、体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从而促使这个人成为完美的人,即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学,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生活技能。

(2)科学和人文教育存在必然联系。 具体体现为统一性(左半脑逻辑思维 + 右半脑形象思维);互补性(科学求真 + 人文求善);互动性(相互丰富 + 相互支撑)。

三、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1. 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化学教师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不重视。他们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概念、原理、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上,很少涉及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化学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2)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互动严重缺乏,这是一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较为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有效地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化学实验时,教师只是简单地演示实验步骤和现象,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果,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分析实验原理和探究实验背后的科学精神等环节。

(3)教学内容局限

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包含了一定的人文素材,但总体上还是不够的。教材内容大多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且不够深入。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素材来渗透人文精神,学生也难以从教材中获取全面的化学知识及其相关背景信息。

2. 影响因素

(1)高考压力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重要指挥棒,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未来发展。学校和教师往往将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有所忽视。化学学科作为理科科目之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使得化学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教学中,从而减少了对人文精神培育的关注。

(2)教师自身素养

部分化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相对欠缺,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就缺乏对人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积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有效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此外,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关注不足,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限制了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培育效果。

(3)教学资源不足

人文精神培育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图书资料、多媒体素材、实验设备等。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的配备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相对匮乏,这给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使得教师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有效地开展人文精神培育工作。

四、化学教学中厚植人文精神的策略

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春秋炼铁术、陶瓷;现代有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的侯氏制碱法;当代中国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神州上天太空行走等等,不胜枚举。

2. 通过“科学史话”促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理性精神和发展理念

门捷列夫——成长的历程、《有机化学》《化学原理》的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诺贝尔— —炸药之父、355 项专利、创设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钋和镭的发现、两获诺奖、淡泊名利、伟大科学精神;氯气的发现——舍勒和戴维;电离理论——由1887 年阿仑尼乌斯提出,在论证过程中和其导师克列维发生的不畏权威、对科学锲而不舍追求的感人精神和行动。

3. 通过“STS”“化学与职业”“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生活魅力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深度感受学科价值。化学与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国防科工建设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在制造材料、开发能源、保障健康、促进生产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学科智慧;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服务过去、支撑现在、引领未来的学科。

4.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所有物质的结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都来源于实验。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习惯,掌握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技能,激发兴趣,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有助于涵养学生科学家精神,实验探究中大胆质疑、小心释疑、反复论证、直至成功,培养学生不唯书本、不惧权威、用事实、数据和推理说话的态度。

5. 通过“绿色化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道德感

(1)两面性

科学技术可能会带来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而我们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用来造福人类。如:炸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粮食危机、人口问题等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2)绿色化学理念

在工业生产中生产出对环境和人体“友好”的产品,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和反应条件,实现零排放;提高原子利用率,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期望;。

(3)教学案例

在学习“卤代烃”时,拓展到 DDT 和氟利昂发明、作用、危害;在学习“氯气”时,拓展到氯气的杀菌消毒、漂白的经济效益,又要涉及到到作为自来水消毒的危害。

6. 通过“化学规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建立对立统一的整体认识观,达到优化学生认知层次目的,更深的理解化学科学的体系和本质,感悟化学世界的秩序、和谐。物质观(微观粒子)、平衡观(化学、电离、水解、溶解平衡)、体系观(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氧化还原)、元素周期律和勒夏特列原理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化学学科上的具体体现。

7. 通过“化学美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情绪、情感(1)结构之美——苯、乙烯、C60,和谐、对称、均匀;

(2)色彩之美——海水般湛蓝的蓝矾、森林般碧绿的绿矾、晶莹剔透的水晶;

(3)化学实验之美——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畅的装置设计、晶莹剔透的玻璃仪(4)科学现象之美——镁带燃烧时耀眼的白光、硫燃烧的蓝紫色火焰、喷泉实验;

(5)守恒之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6)化学理论之美——元素周期表(律),简洁、自洽、预见性;化学

8.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当前全球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化学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固体废料污染、森林资源被过度消耗、臭氧空洞、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不胜枚举。开展实践活动:收集资料——确立实践项目——实地调查研究——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报告——反馈、评价、跟进。

9. 通过“多元评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1)考试评价的弊端

功利性、片面性。仅仅考试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效果和潜力,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2)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过程 + 结果;化学学习的探究兴趣、探究热情、合作能力、参与度、获得感;激发学生兴趣和进取心,培养探索精神,不断自我丰富。

(3)强化交流和互动

尝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更好的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高效互动和交流。

2024 年 5 月 28 日,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迎来了正式发布。其动力架构:以发动机为辅,以大容量动力电池和大功率电机驱动供能为主。所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更轻便(2.2kg),而且它的容量、充放电性能寿命、都变得更强,并且因为不含重金属铅,所以也更加环保。这是中国化学科学研究成果对世界的贡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诗经》中《小雅·鹿鸣》中诗句。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屠呦呦团队经无数次中药的筛选、不计其数失败以及亲自的人体试验后,屠呦呦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治疗疟疾,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2015 年 10 月 5 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 年 1 月 14 日 BBC“20 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屠呦呦入围;2019 年 9 月 17 日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屠呦呦先生的巨大贡献,是科学家具有崇高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者的追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厚植人文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挖掘化学知识中的人文素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化学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注:此论文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科学精神视域下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课题批准号:2023JNJK15- L032。

作者信息:连文明,男,1983 年出生,大学本科,山东菏泽,高级教师,研究方向: 高中化学教学;地址: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诚信大道 188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