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詹慧娟

河南省煤炭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洛阳 471000

1 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技术基于分子振动原理,当煤样受到红外光辐射时,其内部的化学键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而发生振动能级跃迁。这些吸收特征谱带与煤中官能团和化学键的类型、数量及结构密切相关。通过记录煤样在不同波长下的红外吸收强度,可以获得其红外光谱图,进而解析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技术主要分为中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两大类。中红外光谱( )主要用于识别煤中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芳香烃等;近红外光谱( )则更多地用于定量分析,如水分、灰分、挥发分等煤质指标的预测。

2 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2.1 制备样品

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是红外光谱分析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煤质检测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制备流程,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首先,采集的煤样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体煤质的特点。因此,在采样过程中,需要从不同部位、不同深度进行多点采样,并将这些样品混合均匀,以减小误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接下来是样品的干燥处理。为了避免水分对红外光谱分析的影响,需要对煤样进行干燥。通常将煤样放置在烘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去除煤样中的水分,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样品研磨也是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干燥后的煤样需经过研磨,以获得细小均匀的颗粒。

研磨时,应选择合适的研磨设备和研磨时间,以避免过度研磨导致样品性质发生变化。通过研磨,可以增大煤样与红外光的接触面积,提高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在制备过程中,还需要对样品进行筛分。筛分的目的是去除过大或过小的颗粒,以确保煤样颗粒的均匀性。通常使用标准筛进行筛分,保留符合要求的颗粒,以提高红外光谱分析的精度。最后是样品的保存和标识。制备好的煤样应存放在干燥、避光的环境中,以防止样品受潮或光照导致性质变化。同时,为了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比对,需要对每个样品进行详细的标识,包括采样时间、地点、制备人等信息。

2.2 采集光谱

技术人员在采集光谱时,会调整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分辨率等,以适应不同煤样的特性。他们会将煤样放置在光谱仪的样品台上,确保样品与仪器光学窗口的紧密接触,减少光信号的衰减。随着仪器启动,红外光照射到煤样上,煤样中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独特的光谱图案。

光谱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密切关注仪器的响应和光谱的稳定性。他们会定期校准仪器,以消除仪器自身或环境因素对光谱数据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取更全面的煤质信息,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条件下重复采集光谱,比如改变煤样的温度或压力。

采集完成后,技术人员会对光谱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他们会利用专业的软件工具,对光谱进行平滑处理、基线校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在这一阶段,他们还会对光谱特征进行识别和标注,为后续的煤质参数解析提供便利。

2.3 处理数据

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数据处理环节至关重要。红外光谱仪器在采集到煤炭样品的原始光谱数据后,首先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或减少各种噪声和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预处理步骤通常包括基线校正、光谱平滑和归一化等。

基线校正是数据处理的基础步骤,其目的是调整光谱的基线,使其符合分析要求。这一过程中,软件会自动识别并调整光谱中的基线偏移,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光谱平滑则是为了消除光谱数据中的随机噪声。通过采用合适的平滑算法,如移动平均法或Savitzky-Golay滤波法,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水平,提高光谱的信噪比。

归一化处理则是为了消除样品用量、仪器响应等因素对光谱强度的影响。通过将光谱数据归一化到同一标准,可以使得不同样品之间的光谱更具可比性,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在预处理完成后,还需要对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从复杂的光谱数据中提取出与煤炭质量相关的关键信息,如吸收峰位置、强度等。这些特征将作为后续建模分析的输入变量。

此外,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还可以采用数据降维技术,如主成分分析(PCA)或偏最小二乘法(PLS),对提取出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压缩和提炼。

2.4 建立模型

在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煤质检测分析中,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是核心任务。模型的建立基于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后的光谱数据,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准确预测煤炭质量的数学关系。建模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数据和问题特点进行选择。以线性回归为例,它通过建立光谱特征与煤炭质量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进行预测。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线性关系明显的数据集。而对于非线性关系更复杂的数据,则可以考虑使用 SVM 或神经网络等非线性建模方法。

在确定建模方法后,接下来需要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而测试集则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合理划分数据集,可以确保模型既能够充分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又能够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模型训练过程中,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参数。这些参数对模型的性能和预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网格搜索等技术来确定最佳参数组合。

最后,在模型建立完成后,需要对模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验证。评估指标包括预测精度、稳定性、可解释性等。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评估结果,可以选择出最适合当前应用场景的预测模型。同时,还可以利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非破坏性、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煤质检测更加高效便捷,为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制样方法和数据分析算法,提高红外光谱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煤质检测分析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针对煤炭行业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如低阶煤的高效利用、煤炭清洁转化等,红外光谱技术也需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友智 , 刘峰 , 罗玉琳 , 等 . 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2025, 45 (06): 38- 40.

[2] 王洪磊 , 郭鑫 , 张亦凡 , 等 . 煤质煤量全面在线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 [J]. 煤炭科学技术 , 2024, 52 (02): 219- 237.

[3] 雷利维 , 闫海军 , 屈晓渊 , 等 . 煤质检测分析中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J]. 光源与照明 , 2023, (11): 87- 89.

[4] 宁石茂 . PCR 和 PLSR 在煤质全水分检测中的比较研究 [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 2023, (10): 60- 63.

[5] 郭凯 . 快速分析技术在煤质检测中的应用 [J]. 山西化工 , 2023,43 (01): 138- 139+142.

[6] 覃淮青 . 基于煤炭特性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煤质优化方法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