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汪翔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0
引言:
当前频频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情,这些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进而引起的各种事件是十分触目惊心的,所以加强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亦是依法治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要义之一。高校学生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其突出特点,如果法律教育不到位、法律意识缺失,歪风邪气就很容易产生影响,加强高校学生们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加快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所以必须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养成通过法律方式来维权的习惯,并且牢记遵法、守法人人有责。
一、当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较淡薄的问题
法律意识指的内心理解的法律的知识、价值以及信仰等,映射了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较普遍的解释为人对于法与法律问题的自发研思。
回顾中国的过去,高校学生已然被我国悠久历史中社会较根深蒂固的儒家人治的文化深深浸染,这种思想旨在粉饰集权统治,此时约束大众行为的主要因素是道德。[1] 除此之外广大学生还受到家庭中传统家法和社会上民俗规约的冲击,事实上学生也难以主动去学习法律及筑牢法制观念。
可以说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就在于学校,而高等教育前的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等,十分缺乏这方面的完整内容,并且这段时期恰巧青少年心理逐渐成熟,这对于现在已成年的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其人生中法律意识成型过程的缺憾。而此时再要依靠高校培养学生们法律意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今高等教育的灌输式教学还是普遍现象,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自主吸收,更难以让学生把法律思维内化于心,因此也出现了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恶性案件,学生法律信仰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薄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2]。
二、培养当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带领各族人民治国的重要方针,为发展国家经济保驾护航,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前进的必要举措。全体人民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共同维持社会长治久安,是所有公民的一项基础的义务,更应该是每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知识、讲先进的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条件。
(一)利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重视高校学生们的法律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非常利于巩固大学生们的政治信念,利于学生们形成法律的思维,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德,理解公平正义的要旨,牢记对照法律内容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国家,严格依法律法规管理这个社会及公民的一切活动,维护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民主化。[3] 现在世界上各国的竞争最后还是人才间的竞争,更准确地说是对建设国家有用的人才,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资本主义的威胁十分尖锐,要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我国高校学生们正是今后发展和谐社会的有力接班人,去培养高校学生们的法律意识,能使其在将来工作时遵从依法办事,通过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有效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拥护者。
(二(推进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
上文说到高校学生由于之前法律教育的缺憾,当前加强对这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高等学校是学生们迈进纷繁社会之前的小微结构社会,必须在这个过渡阶段将其教育成社会主义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们在高校里的学习生活应该提前适应,首先就是要恪守学校一切的规章纪律,树立对国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信仰,若不具有饱满的法律素质,不具有稳固的法律意识,在这个社会将会举步维艰 [4]。对现在的多数人来说,大学里的教育是其一生当中十分重要的体系学习阶段,并且也可能是接受教育的最终阶段,若这时的教育还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不是保持一致的,那么对于国家发展来看,推进法治进程将会更加复杂,甚至会延缓法治社会建设的整个进程,所以针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是在专业知识教育之外完善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不能成为合格人才的。当学生群体拥有了稳固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其正处在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当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了稳固的法律意识,其带头和引导作用将会成为加快社会不断进步的助推力量,这对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无疑是助力学生们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的必要条件,能够帮助其在生活与日常学习中规范言行举止,有效抵制身边充斥的歪风邪气影响,逐渐长成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不足之处
(一)法律教学内容不完善
眼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除去针对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鲜有学校开设全校通用法律课程,即使有条件开设法律选修课也少有学生选课,并且面向所有专业的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很少,一方面课程本身所含法律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安排老师讲授的时间比较有限,很难把复杂的法律知识讲解到位,导致法律教育不足。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出人只有在把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情况下,并能够通过法律知识引导具体的社会实践,才可以真正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而高校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少有设置法律方面实践课来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并且部分高校教师仅倾向讲解浅层的知识,对于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法律精神忽视了。加上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把很多时间花在专业课上,因为专业课关系到毕业,觉得法律的学习无关紧要最终只花费很少精力,这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少学生对中国的基本法律都没有常识性地掌握,例如劳动法婚姻法等等,显然这些基本法律跟学生们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当遇到问题时连这些简单法律知识都想不到是很可怕的。
(二)法律权威宣传不到位
高校学生的法律基础依旧较薄弱,中国政法的教授表示,“一个人的法律意识高与低跟其文化程度呈现一定的正比。”[5] 高校学生们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即使接触过少许的法律知识,但综合法律知识程度却是不高,一些学生甚至质疑法律权威,持不信任态度,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足。所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一方面是此种意识的入心,若法律在人心中都是受尊崇的,那么法律的准则就会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被顺理成章严格执行,规范人们行为,进而推动社会迈向更高的文明。现在高校部分学生正慢慢丧失对法律的信仰之心,心理上表现出不笃信法律,行为上表现为不遵守,导致学校里吵架斗殴的事件现象多有发生,甚至严重违法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个时候高校就缺少了对法律权威的宣传教育,导致一些学生易遭受周围不正之风的侵害,出现一些诸如权力高于法律、法律约束不到那些有钱有势群体的错误想法。高校若对法律权威性宣传不深入,就会造成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里无视法律的地位和权威,甚至不守法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三)高校规章执行不严格
高校在部分方面缺乏对相关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不说形成相应体系,学生的违纪情况颇为严峻。一方面,高校设置的校纪校规与诚信教育一些课程远远不够,更有甚者只是发给学生一本学生手册就不管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容易真正体会到法律对自身的重要性,少有学生能够积极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一旦违反相关法律条例就束手无策、后悔莫及。[6] 大学生作为具有学生和社会人双重身份的群体,在学校理应树立规矩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才能减少试错或犯错的成本,毕竟学校有改正的机会,社会就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约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甚至只在宿舍度过,难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案例,网络占据其很大精力,当在现实中碰见问题时法律意识不足,首先想到的是拒绝面对、逃避责任。高校学生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在于对法纪规章的认知缺乏,在学校违反的一些纪律制度问题往往也不会受到严格意义的惩罚,不了了之[7],这会误导学生使其养成不好的思维惯势。
四、推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针对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上,有关部门必须通过课程知识教学、宣传教育反馈、实践活动强化练等一系列方法手段,不断引导学生知晓法律、使用法律进而主动宣传法律。
(一)增加法律课程教育作用
高校必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切实提升法律科目相关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得不说法律作为一个十分严谨的学科,对从事相关课程讲解的教师要求不容忽视。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仅靠浅尝辄止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而要想把其准确内涵传达给学生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自身头脑逻辑清晰才能又生动又无误地传播法律知识,并且利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令学生认同和敬畏社会法律。这就是说,学校的法律教育特别是公共课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层面,而应该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必选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课程,只有将其作为系统性的工程,学生才能入脑入心地增强法律观念。其次,高校里设立法律教育课程亦需重视实践的必要性。这就是说,必须以案例或切身体会作为出发点,适当给学生设置到社会实践的过程,可以是与法律部门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或访谈,可以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制定校规或执行校纪的过程,让学生跳脱刻板的课堂讲解,也能走出校门接触和领悟法律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8]。
(二)营造法律权威宣传环境
除此之外高校必须通过各类平台去进行普法教育、宣传法律权威性,及时创建针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最新动向的专题,让法律知识能够切实走进所有学生的大脑。教育部门和高校还可以加大给学生建立能够参与评价法律的平台,让学生们可以如前文所说切实体会到法律权威的同时,增强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参与度和对法律的认同感 [9]。如今法律权威受到一定质疑的原因跟网络发展有不小的关系,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网络平台看到一些法律案例,但这种接触往往只能看到表面,学生难以真正参与监督执法。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法律内容传播,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甚至是说完全理解反面的意思,小的来说是影响某个区域,大的来说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律氛围,影响到几代人的法治。那么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营造较清白的舆论氛围、打造法治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舆论热点,通过一定渠道适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宣传解读法律,使其避免遭受负面消息与思想的冲击,清醒意识并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加强实践性教育和引导
无论什么知识,只有经历过实践教育的洗礼才能真正入脑入心,高校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的同时更需要教会其运用法律,另外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还需和国家法律严格保持一致,切实保障学生正当权利,沉浸式引申教育各行各领域法律 [10]。为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能动性,高校可以采取例如模拟法庭这类形式的实践教育,利用网络群聊、沙龙等线上线下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发现和处理一切违反章纪情况时必须严格依规行事,程序透明,让学生从被动学法、守法到信任法律并主动维护法律。
高校学生是新时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实后备力量,肩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力给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并使其增强法律意识,是当今迫在眉睫的必要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极具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必须牢记并推进依法办学,打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校园环境,切实培养学生尊法、用法和维护法律,适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彬. 新时期: 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8(03):1-45.
[2] 汤晓斌 . 当今大学生法治精神问题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3(19):231-233.
[3] 王建芹 , 周鹏龙 . 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法治政府理论的历史溯源及其启示——兼论中国式法治政府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J]. 观察与思考 ,2023(06):52-74.
[4] 杨蕾 , 张加明 .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J]. 成功 ( 教育 ),2011(12):40-41.
[5] 魏红霞 , 刘军 . 阶层文化研究的历史与展望 [J]. 巢湖学院学报 ,2021,23(02):17-24.
[6] 孟祥新 . 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7):140-144.
[7] 惩戒教育要还是不要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32(03):70-116.
[8] 王华胜 . 论美式法律诊所教育的不可行性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3):82-86.
[9] 张松 .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探索 [J].学术探索 ,2023(01):65-72.
[10] 孙同正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 J 省机关单位保密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