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机制创新
牟婷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核心意义
(一)服务国家数字战略的必然要求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40% ,而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数字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数字 + 专业”的复合型领域—如数字营销、智能医疗、数据法律等,这类人才既需具备专业领域知识,更需掌握数字工具应用、数据思维分析、数字伦理判断等素养。大学生作为未来数字经济的主力军,其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数字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若高校未能及时培养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不仅会导致数字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更会制约数字中国建设中“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字技术创新突破”等核心任务的推进,因此,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是服务国家数字战略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
(二)契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举措
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数字化转型已重塑了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结构——传统“专业知识 + 通用技能”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时代对“专业能力 + 数字素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例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掌握文字创作能力,而数字时代更要求其具备数字内容生产(如公众号运营、短视频脚本撰写)、数字信息筛选(如辨别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能力;传统会计学专业学生需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而数字时代更要求其具备大数据财务分析(如用 Python 处理财务数据)、数字审计(如识别财务数据中的数字风险)能力。高校若想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定位,就必须将数字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专业教育”与“数字教育”的割裂状态,使数字素养成为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既是高校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核心举措。
(三)支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个人发展视角看,数字素养已成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贯穿于学习、就业、生活三大场景。在学习场景中,数字素养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高效利用在线课程、学术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能否通过数字工具(如思维导图软件、协同编辑平台)提升学习效率;在就业场景中,据智联招聘 2024 年调研显示,85% 以上的企业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基本数字工具应用能力”, 60% 的中高端岗位要求“数据分析或数字协作能力”,数字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在生活场景中,数字素养决定了大学生能否辨别网络谣言、防范数字诈骗(如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能否理性参与数字社交、避免沉迷网络。此外,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也以数字素养为前提——无论是职场后的技能提升,还是生活中的知识更新,都需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因此,培养数字素养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手段,更是支撑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现实困境
尽管高校已逐步重视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但受限于对数字素养内涵的认知偏差、传统教育体系的路径依赖、多方协同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当前培养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培养目标认知偏差:窄化与片面化
当前多数高校对“数字素养”的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将其窄化为“数字技能”,忽略了数字素养的“思维”与“伦理”维度,导致培养目标片面化。一方面,部分高校将数字素养等同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仅通过《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Excel 数据处理、PPT 制作、网络搜索等基础技能,却未涉及“数字思维”的培养——如如何用数据逻辑分析问题、如何通过数字工具创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未将“数字伦理”纳入培养目标,既未引导大学生认识数字时代的伦理风险(如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数据使用的隐私保护),也未培养其数字责任意识(如抵制网络暴力、拒绝虚假信息传播)。这种“重技能、轻思维、缺伦理”的目标定位,导致大学生虽掌握一定数字工具,却缺乏对数字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与负责任的数字行为,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对“全面数字素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碎片化与脱节化
课程体系是数字素养培养的核心载体,但当前高校数字素养课程存在“碎片化”与“脱节化”两大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的培养效果。其一,课程设置碎片化。多数高校未构建统一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仅通过零散的课程或模块开展教学:如计算机学院开设《大数据导论》,文学院开设《数字媒体写作》,商学院开设《数字营销》,这类课程分散在不同专业,缺乏跨学科的整合与衔接,导致学生仅能接触某一领域的数字知识,无法形成全面的数字素养;其二,课程内容与专业脱节。部分高校虽开设“数字素养通识课”(如《数字素养导论》),但课程内容多为通用理论,未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结合——如文科学生学习的“数据分析”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涉及如何将数据工具应用于文科研究(如用文本挖掘分析文学作品);理科学生学习的“数字伦理”仅为抽象概念,未结合理科领域的伦理实践(如人工智能算法的公平性问题)。这种“与专业脱节”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字素养转化为专业能力,出现“学用分离”的现象。
(三)师资队伍能力短板:数字胜任力不足
师资是数字素养培养的关键主体,但当前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普遍不足,难以承担数字素养教学任务。数字胜任力不仅包括“数字技能”(如使用数字教学工具),还包括“数字教学法”(如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伦理认知”(如引导学生规避数字风险)。从现实情况看,多数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数字技能不足,部分中老年教师仍依赖传统板书教学,无法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工具等数字教学资源;二是数字教学法缺失,多数教师仍采用“讲授式”教学,未通过“项目式学习”“数字实践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应用数字素养解决问题;三是数字伦理认知薄弱,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对数字伦理的系统理解,无法在教学中融入数字伦理案例(如数据隐私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更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字伦理讨论。师资队伍的数字胜任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数字素养课程的教学质量,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机制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目标- 课程- 师资- 协同- 评价”五个核心环节出发,构建系统性、创新性的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校准培养目标:构建“知识- 思维- 伦理”三位一体体系
培养目标的校准是数字素养培养的前提,需打破“重技能、轻思维、缺伦理”的片面定位,构建“数字知识- 数字思维- 数字伦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体系。其一,明确“数字知识”目标:聚焦“基础 + 专业”双维度,基础维度包括数字技术原理(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数字工具知识(如办公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专业维度需结合学生专业,如法学专业需掌握“数字版权法”“数据安全法”知识,医学专业需掌握“电子病历系统”“医疗大数据分析”知识。其二,强化“数字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用数据逻辑分析问题)、“创新思维”(用数字工具创新解决方案)、“协作思维”(通过数字平台开展跨团队协作),例如引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用“文本挖掘”分析网络文学趋势,引导机械专业学生用“数字仿真”优化产品设计。其三,补充“数字伦理”目标:明确数字伦理的核心内容,包括隐私保护(如个人信息收集的合法性)、知识产权(如数字内容的引用规范)、网络责任(如抵制网络谣言、拒绝网络暴力),引导学生树立“负责任的数字行为”意识。通过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确保数字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二)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融合 + 通识支撑”的整合机制
课程体系是数字素养培养的核心载体,需打破碎片化与脱节化问题,建立“专业融合 + 通识支撑”的整合机制。一方面,推进“数字素养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将数字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实践环节,实现“专业知识 + 数字素养”的协同培养。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加入“数字营销策划”模块,引导学生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工具”制定营销方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加入“数字新闻生产”模块,培养学生的短视频拍摄、公众号编辑能力;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入“大数据财务分析”模块,指导学生用 Python 处理财务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强化“数字素养通识课程支撑”:开设跨学科的数字素养通识课,如《数字思维导论》《数字伦理与法律》《数据科学基础》,这类课程需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的数字场景(如文科的数字文化、理科的数字技术、工科的数字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跨领域的数字素养认知。通过“专业融合 + 通识支撑”,实现数字素养课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三)强化师资建设:打造“校企协同 + 持续发展”的培育机制
师资队伍的数字胜任力提升是数字素养培养的关键,需建立“校企协同 + 持续发展”的师资培育机制。其一,构建“校企协同”的师资引入与交流机制:从企业聘请数字领域专家(如大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总监)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数字实践课程教学(如指导学生开展企业数字项目);同时,选派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如到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项目开发),提升教师的数字实践能力。其二,建立“持续发展”的师资培训机制:将数字胜任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培训分为三个模块——“数字技能模块”(如在线教学平台、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数字教学法模块”(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在数字素养教学中的应用)、“数字伦理模块”(如数字伦理案例分析、数字伦理教学方法);此外,设立“数字素养教学共同体”,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如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共同设计数字素养课程),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其三,完善“数字素养师资激励机制”:将数字素养教学成果(如数字素养课程建设、学生数字实践指导)纳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指标,鼓励教师主动提升数字胜任力。
参考文献:
[1] 张笑 , 吕岩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J]. 领导科学论坛 ,2025,(07):37-41.
[2] 姚丽敏 . 高职院校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6):51-53.
[3] 刘进军 , 周新颖 , 黄程锦 . 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进展及展望 [J].情报探索 ,2025,(06):127-134.
校级教改课题,编号为 2025JG54,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业工坊实训制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