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德育功能实现路径与实践研究
俞心安
宜兴市东氿小学 江苏 宜兴 214200
引言
依据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需培育兼具品德与才能的人才,小学时期是品德塑造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开展德育渗透会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体育学科属于与学生互动最直接的学科范畴,其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在诸如跑跳、投掷以及团队竞赛等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就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而言,德育渗透大多局限于以口号形式进行说教,存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未能同运动实践实现深层次的融合。本文以立德树人的背景为立足点,对小学体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的达成路径展开探索,借助具有具象特征的实践策略,将德育目标转变为具备可操作性的教学环节,让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助力学生在参与运动并获得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优良的品德。
一、小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内涵及价值
(一)内涵解析
小学体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指的是在体育授课、相关活动期间,借助身体锻炼、团队交流、规则遵循等方面,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性以及价值理念。详细而言涵盖如下内容:凭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对规则的认知,通过合作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利用耐力训练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依靠胜负经历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些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彼此推动。
(二)育人价值
处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呈现出独特的价值。体育活动具备即时反馈的特性,这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等道德准则;集体项目存在着协作方面的要求,可培养学生的责任观念以及沟通本领;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突破,则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些方面均和立德树人所提倡的“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大使命的时代新青年”目标极为契合,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环境。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实现小学体育德育功能的路径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德育元素展开挖掘
考虑到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性,将德育主题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就如在低年级阶段,利用“队列训练”方式培育学生的纪律意识,借由“立正、稍息、看齐”等具体动作,促使学生领会“个人服从集体”所蕴含的意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如“两人三足”“接力跑”等合作性的项目,让学生在相互配合过程中感悟“分工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价值;而到了高年级,则引入较为简易的球类竞赛活动,详细讲解“犯规”“判罚”等相关规则,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良好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进行强化
运用如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促使德育悄无声息地融入体育活动中。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期间,设定“助力同伴跨越障碍”的环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感受“互助精神”;在跳绳竞赛中,要求学生为对手鼓掌,培育“尊重他人”的良好风度;在体能训练时,借助“挑战自我”的目标设定,激励学生战胜惰性,磨炼“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在教学进程里,教师若能做到及时地进行点评,将动作的表现与品德相关的行为建立联系,这样能够让德育的渗透工作更具备明确的针对性。
(三)对评价体系予以完善以保障德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构建“技能与品德”的双维度评估体系,将德育表现纳入到体育成绩的考量中。举例来说,在学期的评估中,除如跑步、跳远等技能方面的指标外,增加“团队协作”“规则遵循”“意志品性”等维度,通过课堂观察、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反省总结等途径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表现极为出色的学生,授予“体育道德楷模之星”的荣誉称号,并且在班级的积分排行榜上设置“德育额外加分项目”,例如帮助同学矫正动作可以加 2 分、主动整理体育器材能够加 1 分。这样能让德育评价变得清晰可感,进而引导学生去重视自身品德的养成,最终构建“以评促德”的良好且持续的循环。
结论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成为了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场所,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改进以及对评价体系予以完善健全,能够卓有成效地达成体育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着重关注德育和体育之间的有机融合状况,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最终达成“以体育承载道德教育、以体育培育健全人才”的育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坚实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首相 . 立德树人,促进成长——高中体育课堂渗透德育的方法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3(02):15-17.
[2] 叶东华 . 简论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J]. 青少年体育 ,2022(09): 30-3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