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古诗词学习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张祥林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晶宫小学 236600

引言: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 言志” ,而词则更为适合“ 抒情” 。小学古诗词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跨学科是跨越学科边界、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教育实践,旨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培养整体性思维。其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课程综合化思想,经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系统化发展。本研究以经典诗词为观察样本,从视觉艺术、音乐韵律、科学思维三个维度探索教学创新路径,旨在构建更具开放性与整合性的古诗词学习范式,为深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诗画相融,绘景启思拓视野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视觉艺术手段具有认知强化价值。以陆游《示儿》的教学实践为例,该诗作为诗人临终遗作承载着深刻的家国忧思。教师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时,需要使学生体会个体生命终结与未竟家国理想之间的强烈张力。当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后,可转向意象可视化探索。此时教师以语言为媒介构建病榻场景:衰弱的白发老者凝视虚空,目光穿透物质空间投向破碎山河。这种描述并非封闭性框架,而是开启具象化创作的引信。学生在绘画环节依据个体理解展开多维呈现,部分作品聚焦诗人贫寒的生活环境,斑驳木床与残缺家具构成物质困境的隐喻;另有画面通过硝烟与断戟的视觉符号传递战乱动荡;少数创作则在背景处添加渐明的地平线与旗帜轮廓,暗示群体对统一的集体渴望。这种将抽象情思转化为物质图像的过程,使"不见九州同"的精神痛苦获得触达认知的实体路径。作品展示阶段产生的异质化解读尤为关键,当学生解释画中残烛象征生命将尽而烽火代表未息兵戈时,不同视角的碰撞激活了诗词的多义空间。此时教师需要捕捉画作与诗句的内在呼应,例如某幅作品中老人枯槁手指与远方战场景象的构图关联,恰好对应"但悲"二字的情感投射方向。这种诗画互释的循环深化了学生对临终抒怀类诗歌的解读能力。

二、乐韵相和,吟诵传情悟诗心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探讨音乐与诗词吟诵的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践视角。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雄奇景象,借助非凡想象与动态描摹得以呈现。尝试将声音元素引入古诗词教学,其着眼点在于借助旋律节奏强化诗中固有的韵律体验,使学生更自然地贴近文本营造的意境氛围,体察潜藏的诗意情感。教学并非始于刻板讲解。学生们最初接触《望庐山瀑布》的方式是自由地朗读,这让他们对文字内在的节奏有了模糊却直接的感知。教师的角色在此刻介入,其示范性的吟诵是关键一环。教师的声音处理需要精微把握,语调的升降并非随意,轻重缓急的变化服务于情感的传递。这一过程使静态文字转化为可感的情绪流动。跟随教师的引领,学生们的集体吟诵逐渐展开。重复出声的过程本身具有力量,诗词特有的韵律美感在声波的共振中被放大,诗人面对自然奇观那份由衷的赞叹情绪,也在声音的起伏间变得可触摸可共鸣。氛围烘托需要额外手段。选取适配的音乐背景如同为画面铺设底色,对于《望庐山瀑布》这类气象宏阔的作品,《高山流水》片段因其明朗有力的节奏与磅礴气质成为匹配的选择。当人声吟诵与器乐旋律交织,一种综合的感官体验随之生成。学生们的声音包裹在音乐营造的场域中,文字描绘的庐山瀑布景观仿佛在听觉层面具象化。置身此声景,学生更容易揣摩诗人初见飞瀑时内心的震撼与激赏。这种体验带有沉浸特性。教学意图不止于感受接受。进一步要求学生基于个人对《望庐山瀑布》的独特理解做出回应性表达,鼓励是必要的。形式可以多样,或利用打击乐器为吟诵铺设节奏底纹,或通过即兴的口哨哼鸣勾勒心中瀑布的形象轮廓。这种由内而外的音乐化尝试,实质是将文本情感体验转化为另一种感官语言的过程。其价值在于深层理解的形成与创造力的生发。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在自主的音乐表达中深化,同时,艺术素养的培育悄然融入。音乐与诗词的交汇点,在此找到了教学实践的落脚处。

三、科学融通,多维探秘解诗蕴

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亟需创新策略以深化学生理解。《村居》作为清代高鼎描绘春日乡村场景的作品,其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生动呈现自然生机。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剖析这些意象,探讨二月草长莺飞现象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春季气温回升和降水增加促进植物萌发与动物活动,这一过程帮助阐释诗词描绘的生态规律。进一步,科学融通策略延伸至实践环节,例如围绕“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组织实验活动,学生制作风筝并测试风力影响,理解空气升力驱动飞行的原理,验证诗句隐含的物理机制。此类方法避免孤立案例描述,重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辨识类似自然现象,尝试科学解释,同时关注古代智慧在现代科技中的延续应用。多维探秘解诗蕴的实践不仅强化文学感悟,还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古诗词学习超越传统边界,融合实证探索与审美体验。教学策略强调连续性思维训练,教师需平衡引导与自主,避免简单化操作,确保学生在互动中内化合理解释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学习创新策略,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诗画相融、乐韵相和、科学融通等多种方法,将古诗词与绘画、音乐、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蔡爱平.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华夏教师, 2025, (16): 70-72.

[2]孟月利.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探析[J]. 中国新通信, 2025, 27 (09): 95-97.

[3]石俊.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 华夏教师, 2025, (S1):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