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葛晓红

酒泉市北苑学校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是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从语句练习向篇章写作过渡,但在实际教学中,习作教学仍存在重技巧训练、轻素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内容空洞等问题。如何将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是写作的起步关键期,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从知识技能层面看,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系统学习写作规范和技巧,为高年级的深度写作奠定基础;从思维发展角度,写作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情感态度方面,良好的习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小学中年级习作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重技能轻素养

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单纯聚焦于写作技巧的传授,如强调开头结尾的固定模式、修辞手法的机械运用等,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理解、思维能力和审美感知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习作教学过程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系统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从素材积累、构思立意到写作修改,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写作能力体系。

(三)学生写作兴趣不足

传统习作教学模式单一,多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和表达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分数和等级为主,缺乏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学生难以获得写作成就感,逐渐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四) 写作素材积累不足

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缺乏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难以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转化为写作内容,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策略

(一)立足语言运用,夯实表达基础

1. 积累丰富语言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摘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并定期开展“ 素材分享会”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积累成果,互相学习。此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用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日常有趣的对话、场景和感受,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资源。

2. 强化语言模仿训练

教师可选取具有典型语言结构和表达特色的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进行模仿写作。如学习《赵州桥》中先总述后分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后,组织学生模仿写作《我的校园》,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技巧,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新表达

1. 巧用思维导图构思

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提高构思能力。以“ 一次有趣的实验” 为题,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列出实验名称、准备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个人感受等分支,清晰地呈现写作

框架。

2.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想象类习作教学时,提出“ 假如世界没有了色彩” “ 如果我会七十二变” 等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构思故事内容。

(三)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1. 挖掘传统文化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精神内涵。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古典诗词等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仿写或改写。在端午节,通过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写《难忘的端午节》,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开展文化实践写作

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民俗村、文化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文化的熏陶,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文化实践写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责任感。

(四)注重审美引导,提升表达品质

1. 赏析优秀作品

选取文质兼美的范文,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在学习《搭船的鸟》时,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翠鸟外形和动作,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画面美。

2. 鼓励个性化表达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展现个性。在写“ 我最喜欢的季节” 时,有的学生喜欢冬天的冰雪世界,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教师应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自我,创造独特的审美体验。

(五)优化评价方式,促进素养提升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改变传统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构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进行自评,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然后开展小组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阅读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多元化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习作,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我认知和写作能力。

2. 重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习作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素材积累、构思立意、草稿撰写、修改完善等各个环节的表现。例如,设立“ 最佳素材积累奖” “ 最具创意构思奖” “ 优秀修改奖” 等,激励学生重视写作过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结论

将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于习作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本论文系 2023 年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指导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JQ[2023]GHB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