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预警技术研究

作者

陈雪霞

身份证号:53032219871012004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复杂制造系统中各类传感器、设备以及管理系统产生大量多源异构的质量数据。这些数据涵盖生产过程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原材料质量信息等,包含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线索。然而,由于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且分散存储,难以直接用于质量分析与控制,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增加了生产成本与质量风险。开展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预警技术研究,有助于整合分散的质量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质量问题的提前预警与精准管控,对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制造质量数据融合与智能预警领域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部分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制造过程质量数据的有效融合与实时监控。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学者们在多源数据融合算法、质量分析模型构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但在复杂制造系统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智能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尤其针对多类型、高维度、动态变化的质量数据处理能力亟需加强。

二、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特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类型

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来源广泛,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传感器数据,如温度、压力、转速等过程参数;检测设备数据,如尺寸测量、性能检测结果;原材料质量数据,如成分分析、批次信息;以及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如工单信息、人员操作记录等。数据类型涵盖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中的生产参数)、半结构化数据(如日志文件)和非结构化数据(如质量检测图像、文本报告)。

(二)数据特点

多源质量数据具有异构性,不同来源数据在格式、编码、采样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动态性,随生产过程持续产生且数据特征不断变化;具有关联性,各类数据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产品质量。此外,数据中还存在噪声、缺失值等问题,增加了数据处理难度。

同时,多源质量数据具有海量性,复杂制造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庞大,需要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来支撑。并且,数据还具有时效性,数据的价值随时间流逝而降低,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特点使得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三、多源质量数据融合框架构建

(一)融合目标与原则

数据融合目标是将多源异构质量数据整合为统一、准确、可用的数据集,为质量分析与预警提供基础。融合过程遵循准确性原则,确保融合后数据真实反映质量状况;遵循完整性原则,保留原始数据有效信息;遵循实时性原则,满足制造过程实时质量管控需求;遵循可扩展性原则,适应制造系统变化与数据规模增长。

此外,融合过程还需注重高效性原则,确保数据处理速度能够匹配生产节奏,避免因数据融合导致生产延误。同时,融合过程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这些目标与原则共同构成了多源质量数据融合框架构建的基础,为后续的数据融合架构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

(二)融合架构设计

构建包含数据采集层、预处理层、融合层和应用层的分层融合架构。

数据采集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层对采集数据进行清洗、去噪、缺失值填充等处理;融合层采用基于特征级、决策级等融合策略,结合数据仓库、数据湖等技术实现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层为质量分析、智能预警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四、多源质量数据融合分析方法

(一)数据特征提取

针对结构化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关键质量特征 ;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特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提取文本特征,将不同类型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分析的特征向量。

(二)融合分析算法应用

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分类与回归分析,建立质量影响因素与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Transformer,挖掘质量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和复杂模式,实现对质量趋势的预测分析。

五、智能预警技术设计

(一)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质量分析结果,结合制造工艺要求与质量标准,确定涵盖关键过程参数波动、设备异常状态、质量缺陷趋势等方面的预警指标。对每个指标设定合理的阈值范围,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和专家经验确定阈值上下限。

预警指标的选择需全面反映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确保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响应潜在的质量风险。同时,考虑到不同制造系统的特性和需求,预警指标体系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智能预警模型构建

采用集成学习方法,融合多种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智能预警模型。例如,将 LSTM 用于质量趋势预测,SVM 用于异常状态分类,通过模型融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实时融合分析数据驱动模型运行,当监测数据触发预警指标阈值时,模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提供质量问题的初步诊断信息。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复杂制造系统多源质量数据特性,构建了数据融合框架,提出融合分析与智能预警方法,并通过案例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复杂制造系统质量管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升对海量、高维数据的处理能力。加强智能预警模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质量管控的全流程协同。同时,结合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复杂制造系统质量管控向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发平,孙昊,魏剑峰,等.多源数据融合的焊接质量监测技术[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25,45(05):471-481.DOI:10.15918/j.tbit1001-0645.2024.153.

[2]肖琴梓.数据驱动下智能制造企业运行质量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21.DOI:10.27135/d.cnki.ghudu.2021.004517.

[3]王太勇,蒋永翔,刘路,等.复杂制造系统动态测控与智能诊断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0,(13):26-29.DOI:10.16080/j.issn1671-833x.201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