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 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马晓晴
济南市智远小学 25000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与教学评价"评"往往处于割裂状态:教师按照预设教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评价则沦为期末考试的分数量化。这种"教考分离"的模式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学习过程低效、评价反馈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语文素养的多元要求。
1 目标统领:锚定教学评一体化核心坐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的核心要素,其精准定位直接影响课堂实施效能。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目标表述泛化现象,部分教师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通用表述,未能细化认知层次与行为表征。以寓言类文本教学为例,传统目标设定常止步于"理解寓意"的笼统要求,既无法界定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能力维度,也导致教学评估缺乏可操作的观测点。基于"可观测、可测量、可达成"的三维原则重构目标体系,可有效破解这一实践困境。《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案例显示,当目标细化为"标注对话情感词""运用特定句式对比角色特征""书面阐释现实启示"时,教师既能依托明确的行为动词设计教学活动,又能通过量规工具开展过程性评价。认知分层的差异化建构策略为提升目标适切性提供了新思路,在低段识字教学中表现为三级目标序列:基础层级聚焦字形辨识与发音准确度,发展层级强调词汇运用与句式生成,高阶目标则指向创造性语言表达。这种阶梯式设计既保障全体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为个性化发展预留弹性空间。值得关注的是,目标行为动词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效果,诸如"标注""概括""创编"等具有外显特征的动词,较之"理解""体会"等内隐性表述更便于构建评估指标。教育实践表明,将文本细读与生活经验相联结的目标设定方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陶罐和铁罐》寓意的多维解读,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同步发展。
2 过程融合:构建教学评协同互动网络
打破传统课堂那种先讲解知识、再安排练习、最后考试评价的固定做法非常必要,这种习惯常常造成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远远落后于实际的学习进程。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把评价自然地编织进去,让“ 教” 、“ 学” 、“ 评” 三者真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动网络,而不是单向传递或者简单的先后操作。课堂上开展的活动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场所。想象一下《将相和》的教学:我们可以设置名为“ 历史小法庭” 的活动环节。学生分别代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蔺相如或廉颇,还有法官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围绕人物行为原因的针对性辩论,学生深度参与到历史事件的重构中。教师在这个过程里密切留意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怎样展开逻辑推理、对历史背景与人物动机形成了怎样的理解——就像提出“ 假如蔺相如选择直接对抗廉颇,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既能推动讨论深入,又是在实时收集学生学习进展的证据。评价就这样成为了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块,不再额外附加。作业的形式也需要同步调整才能支撑这种整合。以往多见侧重知识巩固的书面习题,而现在设计作业必须考虑更广的目标维度: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都要照顾到。比如学习完《草船借箭》,作业可以设计成有不同层次要求的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任务要求画清楚借箭事件的步骤流程图;发展任务鼓励撰写一段诸葛亮执行计划时的内心独白文字;拓展任务则是组织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排演成简短剧目。随后通过组织作业成果展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对方作品等方式,教师观察到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给予反馈,学生也从同伴那里获得修改建议——作业的完成过程本身就成了一个持续的“ 实践-反馈-调整” 的学习循环。
3 反馈驱动:激活教学评动态优化引擎
教学过程中,评价反馈扮演的角色具有催化性质,直接影响学习成效的是其呈现的速度与精确程度。单元测试或期末考试常常是传统教学提供反馈的节点,然而此时学生记忆中的部分学习内容已然模糊,反馈的指导价值因此衰减。为应对此局限,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建构一个动态循环:即时收集反馈信息—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深化学习效果,目标是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驱动学习的实用工具。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一环在于课堂内即时反馈的实践。识字教学领域发展出一种具体方法“ 手势反馈法” ,操作方式为教师展示生字后,学生使用肢体语言迅速传递理解状态:举起左手表示“ 完全掌握” ,右手表示“ 部分掌握” ,双手交叉则示意“ 需要帮助” 。凭借学生手势分布的即时可视化呈现,教师能够快速识别班级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随即进行聚焦性的讲解干预。这种近乎零延迟的反馈机制赋予教师灵活性,使其能即时微调教学步调,最大程度保障所有学生紧跟进度。满足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离不开个性化的反馈路径。作文批改环节尝试突破惯用的“ 总分总” 评语框架,探索应用“ 亮点标注 + 改进建议” 的组合模式。例如,面对描写细腻的学生习作,批注可能聚焦优势:“ 你笔下的雨丝像银线,这个比喻真生动!” ,紧接着提出具体发展建议:“ 如果能在结尾加入自己的感受,文章会更完整” 。而对于逻辑结构稍显混乱的作文,评语则可能侧重结构优化:“ 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段落顺序可以调整:先写雨前乌云,再写雨中景象,最后写雨后彩虹” 。此类具备高度指向性的评语,旨在为学生指明清晰的改进方向,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增强其持续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评"的割裂状态,构建目标统领、过程融合、反馈驱动的有机整体。通过清晰的目标设计,教师能为教学与评价提供明确方向;通过过程融合,评价能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通过反馈驱动,教学能根据学情动态调整,形成"评价—教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魏丽霞.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J]. 华夏教师, 2025, (18):96-98.
[2]王娥.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优化路径[J]. 华夏 教师, 2025, (18): 93-95.
[3]廖玲燕.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 11 (12):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