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邹宝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小学天明校区 湖北省十堰市 442100

由于“ 双减” 政策出台和落实的时间不长,平衡小学课堂减负和和高质量的教学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例如课堂环节繁琐、重点内容不突出、课后练习缺乏分层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 绊脚石” 。对此,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策略,探索高效课堂的设计路径,让教学更好地促进时代发展。高效课堂的关键是“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教师应优化课堂设计,采用合作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模式,减少单向的输出。同时,借助一些信息技术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展开分层教学,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设计生活化情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既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和专注力提升数学课堂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中的实践能力,符合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需将学生放在重要位置,主动了解学生生活,而后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探究,学习数学知识[2]。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百分数的意义” 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 超市打折” 的生活化情境。先出示“ 卫生纸原价20 元,现九折优惠”海报,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并且让计算现价;然后分别出示“ 牙膏买三送一” “ 牙膏打八折” 两张海报,让学生比较优惠力度,对比发现两种方式的价格差距和适宜选择的情况,替代单纯的概念背诵,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联动,既能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建立高效课堂,又能轻松学习,契合” 双减“ 要求。

二、聚焦核心知识,精简教学内容

落实这一策略,最重要的是构建高效简洁的课程环节,让教学紧密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剔除冗余的教学环节。在备课阶段,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课堂上,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留出少部分时间引导学生针对核心内容展开探究,并且得出结论。剩下的时间可以通过习题及时巩固知识点,并进行集中统一答疑,这样既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完成知识的巩固,减轻课后压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 这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理解倍的含义,让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道具或多媒体动画像学生展示数量成倍增加或减少的变化,利用直观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直接用“ 3 个苹果和 6 个香蕉” 对比,进行简化导入,聚焦“ 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 2 倍” 的探究,直接得出结论,省略无关的拓展故事,最后让学生看图说倍数,用10 分钟进行即时练习巩固,既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内容进行补充,又确保课堂时间集中在核心概念上,促进课堂高效进行。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提高演示效率

小学生的偏向直观感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一般来说,教师会借助一些实物模型或绘制图像辅助学生们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避免枯燥的推导。由于操作的繁琐或教学道具便利性较差,这一环节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效果一般。多媒体工具能天然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并且操作方便,模型也比教师制作或绘制的更加准确。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节省了教师人力演示的时间,既能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满足高效课堂的需要。

以人教版三年级小学数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课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较枯燥,在黑板上画图进行演示又有效率低下的弊端。利用用多媒体时,可先展示动画——蚂蚁沿着长方形爬一圈,留下的轨迹直观呈现“ 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再通过动态演示,将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并平移拼接,清晰展示“ 长方形周长 Ψ=Ψ (长度 + 宽度) 的推导过程;最后插入互动练习,学生在屏幕上拖动线段组合图形并计算周长,即时反馈结果,既加深理解又提高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堂效率。

四、兼顾发展差异,布置分层任务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层,并且在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层次化分配。对于成绩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预留一些考验基础概念和公式的作业;对于成绩中等,学习能力正常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提升任务;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席拓展作业,对其能力进行拔高训练。这种“ 因材施教” 的方式可以确保每一位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避免作业负担过重。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课。布置基础任务:用量角器测量锐角三角形内角和,验证是否为 180 。提升任务:不测量,用撕拼法证明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拓展任务:探究“ 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 。分层任务让学生各有所获,无需课后额外补练。

结论:综上所述,“ 双减” 政策的实行让作业减少、课时压缩和教学质量的保障面临重重矛盾,提升课堂效率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方法,促进“ 双减” 背景下课堂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为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留出余地,教师的角色从“ 传授者” 转变为“ 引导者” 。同时, 高效课堂成果的展现离不开家校联动,让家长减少对孩子成绩的过度焦虑,才能配合教师的课堂形成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边梅花.“ 双减” 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 快乐农场——运算律” 单元为例[J].教育界,2025,(16):101-103.

[2]邓鸿雁,戚露露.“ 双减” 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5,(06):7-9.

[3]丁晖琳.“ 数形共生” 理念下小学中段解决问题教学实践探究[J].基础 教育论坛,2025,(14):104-106.

[4] 沈艺惠. 小学数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教学策略[J]. 读写算,2025,(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