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境赋能优化高中语文任务教学策略

作者

李之甫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第一中学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将“ 情境” 与“ 任务” 深度融合,不仅能落实当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还能改善高中语文任务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弱化学生情感体验等问题,让语文任务从“ 抽象指令” 转化为学生们“ 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 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在任务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一、真实情境让语文任务“ 活” 起来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突出学、思、做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要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 知识” 作为任务的中心环节和教学目的,使得“ 任务” 变得机械化、形式化。而真实情景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可感知的生活场景、社会场景关联,让语文任务从“ 解读文本”转向“ 解决真实问题” ,从而让语文任务“ 活” 起来,让学生学习“ 活”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短歌行》时,围绕诗歌中“ 求贤若渴、壮志未酬”的核心主旨,为学生创设了“ 三国群英会” 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们扮演曹操麾下的谋士,解读曹操的《短歌行》。由此,我不仅利用真实情境让《短歌行》的任务教学摆脱了“ 逐句翻译” 的枯燥,还能考验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翻译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6 组,每组聚焦诗歌的一个层次,比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时光忧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贤才渴求等,每组派代表上台以“ 谋士” 身份解读诗歌,其他组以“ 质疑者” 身份提问。最后,“ 通过‘ 谋士解读’ 的任务,学生们不仅读懂了诗歌的文字,更读懂了曹操‘ 以诗明志’ 的用心,实现了“ 文本理解” 向“ 语言运用” 的转化。

二、实践情境让语文任务“ 动” 起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情境的创设需要学生切实参与“ 文章情境” ,以文章中的角色身份演绎、体会其中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情境让语文任务“ 动” 起来,突出任务的“ 操作属性”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 改编、表演、设计” 等实践活动,亲身参与戏剧创作与呈现,在“ 动手做” 的过程中感受人物情感、把握戏剧冲突,实现“ 从文本解读到戏剧实践” 的能力跃升。

例如,我在教学《雷雨》时,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选择《雷雨》中“ 周朴园与侍萍相认” “ 周冲与四凤对话” “ 繁漪反抗周朴园” 等经典冲突片段,完成“ 剧本改编—角色分配—舞台设计—现场展演” 的完整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我要求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先拆解自己所创作内容的人物特点,再进行实践创作,并在演绎中打磨自己的作品。由此,学生们通过戏剧实践的方式,深化了对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理解,同时也提升自身文本改编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 走进” 了戏剧,实现了“ 文本理解” 向“ 审美鉴赏” 的深化。

三、情感情境让语文任务“ 立” 起来

情感是一个文章的中心内核,是让文章“ 立” 起来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感情境的方式,以历史影像、文字记录、现实关联等方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任务从“ 理性分析” 转向“ 精神共鸣” ,引导学生在任务中体会文本的人文温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我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为了“ 缅怀烈士、批判现实、呼唤觉醒” 的情感主线,创设了“ ‘ 五四精神传承’ 主题班会” 情感情境。首先,我向学生们了播放“ 五四运动” 历史影像,让学生直观刘和珍等进步学生请愿的场景。之后,我设计了“ 烈士足迹” “ 鲁迅心声” “ 精神讨论” “ 倡议撰写” 四个环节,让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 情感” 层面。最后,我进行情感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冰冷的课文,而是鲁迅用文字写下的‘ 精神火炬’ 。” 由此,学生们在这场任务情境中实现了“ 情感共鸣” 向“ 价值认同” 的转化。

综上所述,情境赋能为高中语文任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真实情境让语文任务贴近生活,破解“ 任务机械” 的困境;实践情境让语文任务聚焦操作,解决“ 理解表面” 的问题;情感情境让语文任务承载精神,弥补“ 情感缺失” 的短板。未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探索“ 情境” 与“ 任务” 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让语文教学回归“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黄巧英. 关注统整指向深入——例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的情境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Z2):40-44.

[2]孙乘风. 聚焦“ 情境” “ 任务” 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为例[J].教师博览,2021,(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