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挑战与突破
李志成
邢台市第二十三中学 0540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任。然而,过度侧重西方文化输入易导致学生本土文化意识淡薄,出现“ 中国文化失语症” 。
二、融合的必要性
1.丰富语言学习素材
初中英语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后,像中国的成语故事、历史名人轶事等都可以成为新的语言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场景。
2.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
3. 满足跨文化交际需求
在跨文化交流场景中,学生能够自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4.提升英语学习动力
传统文化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提升学习动力。
三、融合的现状
当前,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显著的文化单向输入倾向,多数英语课堂仍以西方文化知识输入为主,教材虽有少量中国元素,但挖掘不深入。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多侧重词汇语法讲解,很少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出现“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无法精准输出本土文化内涵。
四、融合的策略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英语课堂亟需打破“ 西方文化代言人” 角色,构建“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的能力体系。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很有必要。
1. 教材二次开发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找出与传统文化可能结合的点。例如,在学习“ 节日” 相关单元时,除了西方节日,重点加入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id - Autumn Festival)。在课堂上,教师展示春联的图片,用英语解释春联的含义和用途,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家里过春节的场景。
2. 词汇教学文化嵌入
讲解日常用词兼顾文化溯源,如“ paper” ,拓展至造纸术发明对世界文明推动,对比古埃及莎草纸,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科技影响力;利用词汇联想,从“ moon” 引出嫦娥奔月神话英文版本,强化记忆同时传播文化。
3. 情境体验
课堂模拟真实场景,如“ 中国传统手工艺展销会” ,学生扮摊主、顾客,用英语推销剪纸、刺绣,讨价还价中掌握工艺术语、社交表达;组织实地参观博物馆、古镇,要求学生英文记录所见所感,归来分享,将文化体验落于笔端、口中。
4.构建“ ART” 三维教学模式
A:Authentic Resources(真实文化资源)
将中华艺术转化为可理解的英语输入素材。比如:可以先观看“ 敦煌壁画数字资源(如“ 飞天” 形象) + 英文解说词” ,这是视觉艺术呈现,然后结合课文学习。
R:Role-play Scenarios(角色扮演情境)
创设文化沉浸式语言任务:
T:Transcreation Projects(创意转化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创造性结合:
项目案例:《用英语守护非遗》
1. 调研邢台本地非遗(如威县土布印花)
2. 制作英文宣传海报(Canva 工具)
3. 模拟联合国演讲“ Why We Need Cultural Heritage”
五、创新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式学习法和对比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生活场景:构建一个在传统节日期间外国友人来家中做客的场景。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热闹的街市、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的画面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2.项目式学习法
确定一个传统文化主题,如中国传统建筑。学生分组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如参观当地古建筑)等方式,研究传统建筑的种类(如四合院 Siheyuan、亭阁 Pavilion)、建筑特色(如榫卯结构 Mortise - and - tenonjoint),并制作英文海报或PPT 来展示研究成果。
3.对比教学法
对比中西方在家庭观念、礼仪等方面的价值观。以家庭观念为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团聚(family reunion)和孝道(filial piety),西方文化也有重视家庭的部分,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4.任务驱动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英语手抄报,如剪纸(paper - cutting)。学生需要用英语介绍剪纸的历史、图案寓意和制作过程。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英语内容和设计手抄报,学生深入了解了剪纸文化,并且提高了英语写作能力。
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1.文化研习
教师自主研读国学经典、文化史论,参加传统文化培训,如学习汉服形制演变、传统礼仪细节,构建深厚知识储备,为教学融合备足“ 干货” 。
2. 教学方法创新研讨
参与教研,分享融合案例得失,借鉴同行创意,如观摩情境教学示范课,学习如何巧妙“ 融文于境” ;探索信息化教学工具,如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 置身” 古代场景学英语,提升教学艺术。
七 、实践效果
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1. 语言能力提升: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熟悉的内容载体,学生更愿意开口说英语,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有更多中国文化素材运用,语法准确性、词汇丰富度提高。
2.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组织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信地向外国访客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手工艺等文化内容。
3. 学习兴趣激发: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新颖的融合教学让英语课更有趣,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知识,参与度显著提高。
八、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融合教学需拓展内容、开展活动,常规课时捉襟见肘。应对上,我们优化常规教学流程,精简机械练习,向课堂管理、小组协作要效率。
九、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本质,是培养具有文化主体性的国际表达者。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虽征途有荆棘,但路径渐明晰,能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24 年度课题“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学科教学的时间研究” (课题编号:JJS2024-33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