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互联网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动态防御体系

作者

王鑫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工业互联网身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核心载体,将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进行了深度融合,然而其有的开放性与异构性,致使它成为分布式拒绝服务即 DDoS 攻击的主要瞄准目标,这类攻击是依靠海量的无效流量去淹没目标资源,造成工业控制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使得生产流程发生中断,甚至还会引发物理设备损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从流量预处理、攻击识别与协同响应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分层防御框架,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工业互联网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概述

工业互联网身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因其有开放性特质,故而面临着分布式拒绝服务也就是 DDoS 攻击的严重威胁,这类攻击借助操控大量的僵尸网络,像那些被入侵的物联网设备以及 PC 终端等,朝着目标系统发送海量的无效请求,将网络带宽、服务器计算资源或者连接池容量消耗殆尽,使得工业控制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等关键设施陷入瘫痪状态,引发生产线停摆、设备失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1]。和传统 IT 环境不一样,工业互联网的 DDoS 攻击有更强的破坏性,其攻击目标大多时候涉及电力、交通、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而且攻击流量有可能伪装成合法的工业协议数据,比如 Modbus、OPC UA 等,绕过传统的安全检测,另外攻击者经常会把勒索软件、数据窃取等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威胁,让危害加重。工业互联网需要构建一套包含“流量清洗 + 协议深度解析 + 异常行为监测”的立体化防御体系,以此来应对 DDoS 攻击的动态变化。

二、工业互联网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动态防御体系构建要点

(一)基于智能流量清洗的动态预处理机制

工业互联网DDoS 攻击的流量特征具有高度动态性,攻击者常通过快速变换攻击源、伪造合法协议数据包、混合多种攻击类型(如UDP 洪水+SYN 洪水+HTTP 慢速攻击)等方式规避传统检测。因此,动态防御体系需构建智能流量清洗中心,其核心在于实时感知流量异常并精准剥离攻击流量[2]。

工作人员要部署分布式流量采集节点,使其覆盖工业互联网的边缘层、平台层以及企业层,借助全流量镜像技术来捕获原始数据包,防止因采样而丢失关键攻击特征,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分类模型,融合时序分析、统计特征提取以及深度包检测,以此区分合法工业协议流量与恶意流量。比如针对工业控制系统里周期性传输的传感器数据,可依靠建立正常流量基线模型,识别突发的非周期性高流量请求,对于伪装成合法协议的攻击包,就得解析协议字段的语义完整性,动态清洗中心要有弹性扩容能力,借助软件定义网络即SDN 技术动态调整清洗策略,比如在检测到大规模UDP 洪水攻击时,自动把可疑流量引流至云端清洗中心,而让合法流量在本地进行低延迟传输。

(二)协议深度解析与异常行为建模的精准识别层

工业互联网协议的封闭性与专用性为DDoS 攻击提供了隐蔽性,传统基于五元组的检测方法难以识别伪装成合法工业指令的攻击。动态防御体系需构建协议深度解析引擎,结合工业场景的上下文信息实现精准识别[3]。

要针对主流工业协议去开发解析模块,从中提取协议字段的语义信息,同时验证其逻辑的一致性,就像在电力监控系统里,如果检测到某个子站设备频繁发送“紧急停机”指令,而且指令间隔时间远远低于设备物理响应的极限,那么就可判定这是异常行为,要建立工业设备行为画像库,借助历史数据来训练设备正常行为模型,再结合实时流处理技术动态更新模型参数。当设备行为偏离基线时,系统要分析上下文的关联性,比如说,某台注塑机的温度传感器数据异常升高,要是同时检测到该设备与MES 系统的通信中断,那就有可能是攻击者篡改了传感器数据来掩盖设备过载的状态,另外防御体系要集成威胁情报共享平台,实时获取全球工业互联网攻击特征库,把新型攻击模式纳入检测规则,达成“检测 - 反馈 - 优化”的闭环迭代。

(三)多层级协同响应与弹性恢复的动态控制层

工业互联网DDoS 攻击的防御不仅需阻断当前攻击,更需构建弹性架构以最小化攻击影响并快速恢复服务。动态防御体系需建立“边缘-平台-云端”多层级协同响应机制,结合软件定义安全技术实现防御策略的动态编排。

在边缘层,工业网关应拥有本地化决策的能力,借助轻量级检测模型迅速识别已知攻击模式,执行基础防护动作,比如当某条生产线上的工业交换机检测到针对特定 PLC 的异常高频请求时,可立刻限制该 PLC 的入站连接数,防止攻击蔓延至整个车间网络,于平台层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整合全局流量视图,依靠 SDN 控制器动态调整网络拓扑,并且触发安全编排自动化响应流程,联合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沙箱等安全设备执行深度检测与处置。举例来说,要是平台层检测到针对 SCADA 系统的慢速 HTTP 攻击,可自动把可疑流量引流至沙箱进行行为分析,调整 Web 应用防火墙的规则集来阻断后续攻击,在云端,要部署弹性计算资源池与备份数据中心,当本地防御失效时,快速将关键业务切换至云端,凭借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同步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另外防御体系需定期开展攻防演练,模拟不同场景下的 DDoS 攻击,验证响应流程的有效性,优化弹性恢复策略。

结束语:

工业互联网DDoS 攻击的动态防御体系需以“智能预处理-精准识别-协同响应”为核心,融合流量清洗、协议解析、行为建模、弹性架构等技术,构建覆盖攻击全生命周期的防御闭环。未来,随着量子计算、AI 生成攻击等新型威胁的出现,防御体系需进一步引入零信任架构、AI 对抗训练等创新技术,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韧性。

参考文献:

[1]胡于龙,黄明,周明,等. 一种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设计 [J]. 冶金自动化, 2025, 49 (S1): 406-409.

[2]范浩,田文,吉小鹏,等. 不完全信息下自动化工控蜜罐攻防博弈模型 [J]. 工业信息安全, 2022,(03): 13-25.

[3]邓攀,温雪. 工业互联网中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加密传输与存储机制探究 [J]. 中国宽带, 2025,21 (05):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