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地理 + 生物” 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蔺楠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 015000
引言: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地理与生物在学科边界处存在天然的内容融合,“ 植被” 正处于两者知识的交汇点,其中地理强调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背景条件,而生物则涉及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与生态适应方式。因此当教师基于这一主题展开融合教学时,可以突破单一维度的知识传授路径,将区域环境与生命过程纳入同一认知框架之中,使学生在分析植物类型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起因果关联的思维模式,增强概念结构的系统性和迁移性。对此,以教学实践为导向,不仅有助于教师构建贯通多学科逻辑的课程架构,也利于深化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生物演替以及地理格局等核心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科协同驱动的深度学习目标,使课堂成为促进综合解读自然现象、培养跨层次思维能力的重要场域。
一、立足课程标准,挖掘融合切入点
课程标准中“ 植被” 内容的双重属性为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基础,地理课程标准将植被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强调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性;生物课程标准则从生命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植物的结构功能与生态适应,教师在研读时需要捕捉其中的关联性,准确挖掘融合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教师在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要求时,应查阅生物课程中“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构” 相关内容,只有在标准层面找准内容重叠区,融合教学才具备方向。在明确两科知识的交汇处后,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类典型植被,如“ 热带雨林” 梳理其在地理维度下的气候背景和空间分布,再分析生物维度中植物如何通过结构性特征应对高温多雨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起教学目标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教师始终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就能避免盲目拼接式融合,并确保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展开,这种从标准出发逐层展开、逐步推进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教师厘清融合教学的边界,也能够为后续内容整合与方法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融合知识链
教学内容的系统整合需要教师打破教材章节、学科等限制,将植被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形成逻辑严密的完整知识链条,例如,在教学“ 荒漠植被” 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从地理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等环境背景,并通过图示展示荒漠分布区域的共性气候特征,这一步是构建知识链的起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前述环境因素与植物在生物中学到的抗旱特征关联分析,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结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响应。把原本割裂的两个学科知识自然衔接成一条内在逻辑贯通的内容线,进而助力学生将碎片理解转化为整体认知。
三、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融合课堂形态
融合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例如,为了提升“ 森林植被垂直分层”这一知识点在融合课堂中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设计中构建清晰的教学层级,同时在方法选择中引入生物学科的结构性支持。教师可以在课堂开篇提出一个任务:“ 森林中为什么不同高度的植物长得不一样?” 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光照、水分随高度变化的分布格局,随后切入生物视角,展示乔木与灌木叶片在气孔密度、角质层厚度上的差异,使学生理解植物在结构上的适应策略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对环境梯度的精准响应。
四、教学设计“ 探秘植被——生命与环境的交响曲”
(一) 教学目标:
1 识别主要植被类型;理解自然要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2.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跨学科探究。3.感受植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认识植被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播放视频,展示从热带雨林到极地苔原的壮丽植被景观。
问题引入:“ 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植被,差异如此巨大?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这背后隐藏着地理和生物怎样的奥秘?”
1.认识植被类型
2. 活动(1):“ 植被地图寻踪”
展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讨论:热带雨林、草原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荒漠植被出现在哪里?从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植被类型如何变化?
活动(2):“ 火眼金睛识植被”
展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典型景观图片。提问: 仅从图片中,你能描述它们最显著的外观差异吗?
3. 聚焦生物适应:形态结构的奥秘活动(3):“ 叶片的秘密语言”
观察不同环境下的典型植物叶片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特征。探究:热带雨林中的大而薄的阔叶是为了什么?沙漠中仙人掌的刺和有什么作用?融合点总结: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其长期适应特定地理环境的“ 生存智慧” 的体现!地理环境是“ 设计师” ,生物适应性是“ 解决方案” 。
(三).小结
总结本课要点:植被类型多样,其宏观分布受地理环境控制;植物通过特定的形态结构适应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在高中阶段开展地理与生物融合教学,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需以问题为驱动打通学科边界,通过情境建构引导学生在真实地理过程与生命活动之间建立起因果联系,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进和环节设置也因此更贴近综合实践目标,而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学生对自然系统的整体性理解,更为教师在高中阶段构建具有持续探索力的课程生态提供了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彭自来,徐佳丽,黄凤.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地理与生物学融合教学探究——以“ 植被” 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05):29-34.
[2]孙谈柱,苗纪春.高中“ 地理+生物学”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探析——以“ 植被” 一节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0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