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效果研究
田丽芳
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引言】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群文阅读能够使学生依据于主题目标进行多篇文本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体系性和深入性,但老师也需要精准的判断,把握群文阅读的目标方向。重点是群文阅读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不断阅读中获得世界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最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保驾护航。
一、通过疑问设置引发学生群文阅读思考
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而在群文阅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背景下,巧妙设置疑难问题,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更好的融入阅读状态、思考状态里学习认知分析探索,也能更加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疑难问题的创设,能够充分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我剖析、思考,让学生既能学习阅读文本的内涵,又能学习阅读文本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清晰度,为后续学生阅读时深入思考,奠定基础。
举例而言,老师在为学生教学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时,整单元是以“ 学习指导” 为核心主题的,为全面落实群文阅读教学理念,老师就可以将《劝学》《师说》两篇文章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篇文章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强调了怎样的学习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回答疑难问题并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道理,同时也能获得思维方式思维深度的优化,甚至老师还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对《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入启迪。
二、精准构建群文阅读议题,把握教学核心
在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尤其是引进群文阅读理念时,要紧密围绕学生所需学习的阅读内容进行议题的明确,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有方向的指引下,更好地开展文本的探索研究分析,教师要整体把握阅读议题的几个共性特征,选择的议题要具有可探讨性、可分析性、文本丰富性,而且还需要客观审视议题是否具有统摄性,以此来让学生在议题的指导下对多篇文本进行思考和认知。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 探界者” 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插秧歌》等文本时,就可以对多篇文本进行整合式讲解教学,落实群文阅读理念。确定阅读议题为中国当代劳动者风采,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论述学习出发思考感受劳动的伟大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对劳动精神进行思考,同时积极主动传承发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老师还可以人物通讯撰写方式思路为议题,让学生进行文本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并把握人物通讯的整体文章结构,从而从多议题出发对文本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获得能力提高。
三、整合课外资源,提高群文阅读丰富性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学习 3 分课内,7 分课外。纵观当前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虽然融入了多元化的精品文章,但整体阅读内容不足以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老师可以在群文阅读教育理念的指导引领下,明确主题后为学生进行课内课外文章的全面整合,使学生既能够在多元阅读中获得视野的开阔,学习内容的丰富,又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策略方法,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效能和质量。
首先老师可以以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为出发点开展群文阅读,不同作者他们在写作时,会有不同节点和时期,能够看出作者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群文阅读的引进,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思维整体性的提高。例如可以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进行群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感知苏轼的一生。
其次,可以将主题相同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构建,例如亲情、奉献、自强、励志等都可以视作主题,为学生进行课内外文本的整合,在为学生教学《我的母亲》这一篇文本时,便可以将与其息息相关的《荔枝》,《荷叶母亲》等文章进行引进,使学生在课内外文章的引领下深刻感受母爱,培养学生的爱母之情。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要全面改进和革新,要将群文阅读理念贯彻落实于教学始终,改变以往单一文本教学的弊端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理解认知水平,为后续学生能够更宏观的把握材料、理解材料、分析材料,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希坤. 基于新课标背景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论 [J]. 成才之路, 2025, (16): 129-132.
[2]李娜.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 [J]. 求知导刊, 2024, (05): 95-97. DOI:10.14161/j.cnki.qzdk.2024.0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