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排牙法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美学优化研究
刘思桐 刘欣欣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武清 301700
引 言
牙列缺失(edentulism)作为口腔临床常见病症,是指上颌、下颌或上下颌天然牙完全缺失的无牙颌状态。这一病症不仅造成患者咀嚼效率显著降低(下降约 60-80% ),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消化功能紊乱、牙槽骨进行性吸收(年均吸收率约 0.5-1.0mm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以及面部轮廓改变等。研究表明,约 72% 的牙列缺失患者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在修复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全口义齿和种植义齿两种方式。其中,全口义齿因其适应症广泛、治疗成本较低(约为种植修复的 1/5-1/3)、可自行摘戴等优势,仍是临床最主要的修复选择。
1 病例分析
1.1 病例情况介绍
患者为女性,60 岁。其口内情况为上下颌牙列均缺失,因其骨质疏松,牙槽嵴吸收严重,牙槽嵴的高度与大小不断萎缩削减,以致切牙乳突、颧弓与牙槽嵴顶的距离逐渐接近与之平齐。由于牙槽骨的不断吸收,附着在颌骨周围的唇颊系带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变短,前庭沟及口底深度变浅。又因为失去天然牙咬合的支持与限制,颌间距离变短,咀嚼肌失去正常张力,改变了下颌的正常生理位置。所以患者要求制作的修复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咀嚼功能。并且希望可以恢复自然面容,呈现出最大限度的自然美、个性化、独一无二,同时在口内要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
1.2 诊断
患者口内天然牙全缺失,建议全口义齿修复。
2 修复体设计方案与临床操作
2.1 修复体设计方案
临床上常见的全口义齿修复方式有三种。第一种黏膜支持式全口义齿,主要由人工牙与基托组成,力主要靠基托下的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承担,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一类修复体,也是大多数无牙颌患者采用的一类修复方式。第二种混合支持式全口义齿,义齿主要由人工牙和基托组成,但是在基托组织面可装有辅助固位与传导 力的装置, 力由黏膜、黏膜下组织及部分残根、种植体等共同承担。此种义齿有的装有附着体等固位装置,摘戴需一定方法或专业指导。第三种根支持式全口义齿,此类义齿结构比较复杂,一般由人工牙、残根(含根内、根上装置)、种植体及连接体构成,一般无基托, 力全部由残根或种植体传导,但是患者不能自行摘戴。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第一种修复方式,黏膜支持式全口义齿。
2.2 临床操作
临床上获取无牙颌印模的方法应采用二次印模法,又称联合印模法,是由初印模和终印模组成。先利用热塑性印模膏和藻酸盐印膜材料在无牙颌患者口内获取初印模,用该印模灌注石膏模型,并在其上制作个别托盘,然后用流动性好的藻酸盐印模材或硅橡胶等制取终印模。
3 工作模型的灌注
围模灌注法形成的模型主要优点是模型厚度适宜,外形整齐,所以一般灌注工作模型都采用围模灌注法。操作方法是在印模的周缘下约 2~3mm 处粘着一条约 5mm 宽的蜡条,而下颌印模的舌侧边缘间可用蜡板封闭空隙。沿蜡条外面及印模后缘围绕一层形成盒型蜡板,蜡
板与蜡条之间用熔蜡粘着,要求围板上缘至印模最高处的距离不少于10mm ,围板下缘应超过 堤的 平面。灌注石膏时印模上如有黏稠唾液应以水冲净。将调好的石膏或人造石堆放少量于印模最高处,通过轻微震动帮助模型材料流动,边加材料边震动,直到灌满为止。
4 颌位关系的转移
4.1 架
全口义齿的制作采用的 架多为平均值 架或半可调 架,区别是是否需要面弓来辅助转移颌位关系,而对于一般临床的常见修复病例,平均值架完全可以应付,又因其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全口义齿的制作。转移颌位关系又称上 架,是将带有上下 托的模型用石膏固定在 架上,并保持上下颌模型间的高度和颌位关系,以便排牙。
4.2 转移颌位关系
以平均值 架为例,不需要面弓转移颌位关系,只需将上下颌模型固定在 架的适当位置之上即可。上 架前,先用模型修整机修整模型边缘,注意不要损伤模型的工作部分,再修整模型底部,使其适应 架上下颌体间的高度。此时需利用平均值 架的平面板或橡皮筋使 平面应尽量平分上下颌体之间的距离,中线保持与切导针一致。在固定上下颌模型时要注意保持
上下 托间的稳定,防止错位。
5 排牙
5.1 人工牙的选择
人工牙选择要充分考虑质地、形态、 型、色泽、大小等方面。前牙一般要与患者的身材、面型、性别、年龄、人种、肤色相符。
5.2 人工牙排列方法
5.2.1 前牙排列方法
不管是排列上颌,还是排列下颌,都应在模型上画出切牙乳突轮廓,磨牙后垫轮廓,牙槽嵴顶线及黏膜皱襞的位置,并在模型的侧面延伸标识,以用于排牙时检查校对。画好标示线后模型在 架上复位,准备排牙。根据蜡堤上的标志,将靠近中线两侧的蜡烫软,先排 11 和 21。中切牙的定位很重要,在排列时一定要根据排列前牙的基本位置及精确位置的要求,将中切牙盖嵴面紧贴牙槽嵴顶的唇侧,切缘位于 平面上。唇面与 堤唇面弧度一致。两侧中切牙近中邻接点与面部中线对齐。接着按顺序排 12,13,再排另一侧 22, 23 因两侧尖牙位于前后牙弓连接处,故旋转幅度较大,应特别注意前后牙弓的协调。上前牙排完后,可用示指横贴上前牙唇侧切缘,从切龈方向观察上前牙排列是否在一均匀的弧线上,与颌弓形状是否一致,左右是否对称。原则上,从正面看不到两侧上颌尖牙的唇侧远中。根据排好的上前牙再用同法排下前牙。先排 31 和 41,再按顺序排列 32,33,42,43。确定上下颌前牙 1~1.5mm 的覆盖,并在正中颌位时不接触。
5.2.2 后牙排列方法
先在牙槽嵴顶上排列下颌后牙,按顺序 34,35,36,37 或者 44,45,46,47,排好后检查牙槽嵴顶线和 Pound 线以及横 曲线。再排列上颌后牙,先指导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在下颌同名牙的近中颊沟,达到牙尖交错,按要求完成上颌第一磨牙的排列后,依次排列17,14,15 或者27,24,25,后牙就排列完成了,然后从舌侧确认正中 位上下颌后牙的正常接触。
5.3 咬合调整
全口牙列排完后,应从正中 、前伸 、侧方 不同角度来检查。比如上下颌牙列的形态是否与颌弓一致,牙列是否在牙槽嵴顶上,上下前牙中线是否一致,上下后牙是否平分颌间距离等等。
6 蜡型试戴与完成
蜡型技术的基本步骤为软化蜡条、压贴蜡、烫蜡、雕蜡、光滑蜡型,然后雕刻蜡型形态并仿真修整基托形态。完成全口义齿蜡型后,最终寄回到医生手中,帮助患者完成试戴。最后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检查外观及垂直距离、义齿蜡型是否最后再寄回加工厂,完成修复体的制作,即试戴回完成。
7 全口义齿完成
最后装盒除蜡、开盒、打磨、抛光处理,全口义齿制作即告完成。
结论
综上所述,要达成高质量的修复效果,口腔技师不仅需要精通解剖生理学原理和修复工艺技术,更应具备系统的美学理论素养和敏锐的审美判断力,如此方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释放个性化排牙的潜在价值。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成功的个性化修复必须构建在医患深度互动的诊疗模式之上,通过专业引导与患者诉求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兼具科学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看,个性化排牙技术实质上是对传统排牙方法的范式革新,它在承继生物力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创造性融入了现代口腔美学的新理念。这种技术演进既确保了修复体的功能可靠性,又实现了自然美观度的质的飞跃,从而完美契合了当代患者对口腔修复体" 功能- 美学" 双重完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Smith A, et al. Masticatory efficiency in complete denture wearers[J]. J Prosthet Dent, 2020, 123(4): 567-573.
[2] 中华口腔医学会 . 全口义齿修复技术指南 (2022 版 )[S].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22.
[3]Ishii K,Maeda Y,Idoji S,et al. Teeth arrangement of anteriorartificial teeth.1. Age and teeth exposure[J]. Nippon Hotetsu Shika Gakkai Zasshi,1990,34(2):402
[4] 王晓容,王景云,刘晓秋. 全口义齿上颌排牙法与下颌排牙法的比较[J].吉林医学,2006,27(5):48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