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与应用

作者

袁金谱

广电计量检测(武汉)有限公司 430000

引言:在机械制造自动化领域,传感器是实现状态感知、数据采集与闭环控制的核心元件。从数控机床的刀具磨损监测到工业机器人的力控装配,传感器的精准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与产品良率。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如何根据测量需求、环境适应性及成本效益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成为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关键课题 [1]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传感器选择的核心原则

(一)测量对象与环境适配性原则

传感器选型的基础性要求是准确辨识测量任务的本质特征。先要精确界定被测物理量的基本属性,包括物理量类型(如位移、速度、形变等)、量程边界及动态变化特性。对于盾构机液压推进系统这类大行程位移检测场景,必须选择具备非线性误差小、重复精度高的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其量程需完整覆盖 0-200mm 的有效行程范围。在极端温度工况下,常规传感器往往因材料耐温性不足导致失效,此时需采用铂铑系列热电偶等特殊合金材料制造的耐高温传感器,确保在 1200℃以上的熔炉环境中仍能稳定工作。环境适应性评估需建立多维分析框架。在工程机械振动环境中运行的传感器,需满足至少 10g 以上的抗冲击指标;存在强电磁干扰的焊接工作站周边,应优先选用带电磁屏蔽设计的霍尔效应传感器;化工生产线上则需要配置具备 IP68 防护等级的压力变送器,以抵御酸碱介质的腐蚀渗透。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复合干扰环境需要综合防护方案,如海洋平台设备既要应对盐雾腐蚀,又需考虑波浪冲击带来的机械振动影响[2]。

(二)精度指标与稳定性协调原则

精度选择本质上属于系统匹配优化问题,控制系统对测量数据的置信度要求直接决定传感器精度等级,电梯平层控制要求 ±0.1mm 的位移分辨率,这需要静磁栅传感器具备亚毫米级的检测能力;而在物流分拣线上,± 1mm 的检测偏差完全满足包裹定位需求,选择成本更低的光电传感器即可实现性价比最优解。需要警惕的是,盲目追求高精度传感器不仅增加采购成本,还可能因过度敏感引发误触发问题。长期稳定性是设备可靠运行的根本保障。电感式传感器在机床行业应用中,要求线性度误差控制在0.1% 以内,且需保持三年以上的稳定性周期。实际工程中应着重考察温度漂移系数(如 ±0.02%/Ω )、零点稳定性(年度漂移量 <0.5%FS )等关键参数。对于需要定期标定的传感器类型,还需评估维护周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例如,某汽车生产线采用MEMS 压力传感器替代传统压阻式传感器后,标定间隔从3 个月延长至12 个月,极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3]。

(三)动态响应与系统集成优化原则

动态测量场景对传感器的瞬态响应能力提出严格要求,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频谱分析时,必须确保其固有频率至少是被测信号最高频率的 3 倍以上,否则会产生共振失真。压电式传感器的宽频响特性(可达10kHz 以上)使其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对于位移突变检测,响应时间需小于 10ms 才能准确捕捉瞬时位置变化。接口兼容性设计关乎整个控制系统的架构效率。工业现场普遍采用 4-20mA 电流信号实现抗干扰传输,最大传输距离可达千米级;RS-485 总线接口支持 32 节点组网,显著降低布线复杂度;而工业以太网(如Profinet、EtherCAT)接口可实现微秒级同步精度,满足多轴联动的实时控制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接口协议的选择需与 PLC、DCS 等控制单元保持完全兼容,避免出现信号制式不匹配导致的通讯故障[4]。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传感器应用

(一)位移监测与运动控制

位移参数的精确获取是运动控制系统的基石,在数控机床领域,光栅尺通过光学莫尔条纹原理实现纳米级位移检测,其周期性刻线结构配合光电转换器件,可输出正交脉冲信号,经细分电路处理后获得 0.1μm 级分辨率。这种测量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机械传动机构的反向间隙误差,使主轴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机床开始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闭环校准,可将定位误差进一步压缩至亚微米量级。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依赖于多维度传感融合。六维力传感器的矩阵式应变片阵列,可同步解耦 X/Y/Z 三个轴向力与扭矩分量。在精密装配作业中,当部件接触力矩超过预设阈值时,控制系统能在 10ms 内触发动态柔顺控制算法,实现毫米级接触力调节。某汽车焊接线应用案例显示,配备六维力传感器的机械臂将装配合格率提升了 23% ,同时降低工具磨损率 40% 。盾构机推进系统的多油缸协同控制展现了位移传感的工程集成水平。每个推进油缸配置的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通过测量磁场传播时间差实现非接触式位移检测。中央控制器基于各油缸的位移反馈数据,运用自适应 PID 算法进行推力分配,可将隧道轴线偏差控制在 ±5mm 范围内。该系统需特别注意传感器在泥浆环境中的密封防护,通常采用多层金属波纹管结构确保 IP68 防护等级。

(二)温度与压力监控

塑料成型过程的温度控制体现了传感技术的动态补偿能力,模腔内部嵌入的K 型热电偶阵列,通过梯度布点方式建立三维温度场模型。当检测到区域温差超过设定阈值时,PID 控制器会动态调整加热棒功率分布,并结合模具冷却水路流量进行联合调节。相关电注塑生产线采用该方案后,将产品翘曲变形率从 1.2% 降低至 0.3% ,显著提升外观质量。液压系统的压力监控具有典型的安全保障功能。

(三)缺陷检测与质量追溯

表面缺陷检测技术正从接触式向光学测量演进,激光位移传感器基于三角测量原理,通过 CCD 接收器捕捉激光光斑位移变化,可构建三维表面形貌。在发动机缸体检测中, 0.05mm 的平面度检测精度要求传感器采样频率不低于 10kHz,同时需配置环境光过滤模块消除车间照明干扰。某动力总成工厂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将检测节拍从25秒/件缩短至8秒/件。液态介质检测呈现多物理量融合趋势。食品灌装线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通过检测介电常数变化实现非接触测量。

结语:

传感器的选型与应用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考量测量需求、环境适应性及成本效益。随着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传感器正朝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 AI 算法优化,自动化系统将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决策与协同控制。

参考文献:

[1] 曹京 . 浅谈化工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的有效应用 [J]. 中国设备工程 , 2024, (05): 206-208.

[2] 霍德莛 . 自动化焊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路径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 2024, (04): 198-200.

[3] 李子农 , 杨凤敏 . 工业机器人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应用 [J]. 中国金属通报 , 2023, (12): 61-63.

[4] 杨勇 . 机械自动化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 2023, 52 (11):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