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民主体性的逻辑演进及其实践理路研究

作者

薛雯

济南大学 250024

党的二十大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显著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 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集中审议通过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主体性的创生逻辑

“人民主体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是’走向‘应该’,从物质力量支配人民的客体状态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状态”[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的主体性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民本主义传统,深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影响。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为人民主体性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一)根植于中华民族民为本思想的文明源流

中华古老文明中深藏着丰富的民为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文化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将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它承袭并发展了古代对于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见解。原始社会的按需分配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民本思想。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达到了高峰。儒家学说倡导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潜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其独特的政治文化特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汲取于马克思关于人本思想的理论背书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抽象的人的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深刻阐述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 狭隘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使得生产本身和财富的创造过程遮蔽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使得人的全面性丧失。马克思之处,财富本身就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5] 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使得物质财富的创造成为唯一目的,物质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粗鄙的生产形式完全抛开了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对自由的探索追求。因此,只有个体挣脱物的统治实现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实现。

(三)深耕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性需要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拦路虎”。在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落后贫困群体的生活,始终警惕“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8] 的现象。国家和社会越发展,就越要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好。除了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外,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9]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关注着每一类特殊人群的发展问题,“要先把‘蛋糕’做大”[10],深耕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主体性的根本追问

放眼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主体地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思想,人民的主体性蕴含着深邃多维的内涵。

(一)价值探源:人民主体性的初心追问

人民作为现代化转型的决定性力量,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石。面临现代化转型中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人的主体性构建,激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减少现代化转型阵痛的方案”。 [11]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民主体性的凸显,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化逻辑的内在超越。西方资本逻辑限制了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解放,“人从主体变成了资本的客体”,[12]人的主体性也逐渐被工具理性所替代。中国立足于本国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求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瞻之问

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意味着“实现文明真正属于人本身,归根到底就是创造新形态的人类文明,或者新形态的文明人。”[13]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未来的人类文明形态将具备基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及他们共同拥有的社会生产能力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自由个性的核心特质。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持续分析人类文明的时代特征,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丰富和拓展人类文明的形态。

(三)理论拓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篇之问

在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以其人民主体性的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革新。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这一理论的奠基者,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宏伟的设想,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状态,则未给出更为具体的描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实践着其初心和使命,未来也将继续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追求,通过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人民日报 ,2024-07-22(01).

[3] 田海舰 , 连童 . 马克思人民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与价值取向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23-29.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

[5]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8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137.

[6] 毛泽东选集 : 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103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4 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2:6

[8] 金少英 . 汉书食货志集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7:56.

[9]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N]. 人民日报,2018-09-15(01).

[10] 习近平 . 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 [N]. 人民日报 ,2022-01-18(02).

[11] 王肖帆 . 主体性解放 :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5(05):20-26.

[12] 韩喜平 , 杨羽川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60(04):1-8.

[13] 蒋英州 , 何红谚 .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 [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2(03):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