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作者

陈丽丽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5100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尽管国内疫情有所缓解,但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给我国防止境外疫情输入带来了压力。面对就业岗位减少、招聘渠道受限和大学生心理焦虑等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政策和提供心理疏导等科学措施,以确保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后疫情;高职院校;就业

一、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岗位减少,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新冠疫情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经营压力,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利润降低、资金周转困难和新岗位需求减少。据《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春招企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202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874万,2021年增至909万,但疫情导致中小企业裁员,失业人员增多。疫情还影响了出国留学计划,部分学生选择在中国工作或继续升学,增加了就业竞争。跨国公司减少国内招聘,转而派遣外籍员工来华,进一步加剧就业竞争。尽管西方国家疫情迅速蔓延,中国较早恢复经济社会生活,保持了经济活力,导致跨国公司减少海外招聘,将外籍员工转移到中国。企业岗位需求减少和求职者增多,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招聘渠道的改变

疫情导致政府加强隔离措施,阻断病毒传播。教育和人社部门暂停现场招聘,推广网络就业服务。这对习惯线下求职的大学生和企业造成困扰。毕业生难以适应网络求职,错失就业机会。企业也因网络招聘效率低而偏好传统招聘方式,导致招聘和选拔过程受影响,毕业生就业进程受阻。

(三)毕业生的心理焦虑

疫情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绪低落。招聘推迟和就业时间延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许多毕业生缺乏就业准备和自信,感到焦虑。网络面试中的紧张影响了求职结果。同时,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理解不足,仍倾向于大型企业和热门行业,但疫情导致的招聘流程变动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就业政策

公共财政投资应重点扩大和促进就业。政府需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就业保障,将政策转化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长期措施。同时,应实施金融支持政策,拓宽企业和创业者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国家正推广网上招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适应这一变化,延长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的时间。高职院校也应简化毕业生材料提交程序,并改进档案管理,延长档案挂靠时间。

(二)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应鼓励学生适应新的就业模式,如加强线上招聘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招聘范围,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直接对接。同时,引导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如参军、特岗计划等,以提升个人技能和能力。高职院校还应举办讲座,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并利用相关政策支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另外,高职院校可推动学生继续教育,如升读本科,以平衡就业市场,减轻就业压力,并积极与校友及地方单位合作,开拓更多就业机会。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

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应调整焦虑,认识到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及机遇,冷静面对就业压力,并积极规划未来。应对就业风险,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的行业发展,需进行系统研究和判断,并做好心理准备。毕业生应提升就业技能、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和备考能力,向经验丰富的同学和老师学习,增强就业信心和风险应对能力。高校应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职业培训,梳理求职需求,学习网络招聘技巧,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和技能要求,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信息化就业平台

教育部门和招聘机构应合作发展“互联网+就业”模式。高校应将就业工作重点转移到网络上,整合资源,开发自有平台或与企业合作选择平台,以满足毕业生的多样化就业需求并提供个性化匹配。疫情期间,高校应确保线上招聘活动顺利进行,积极与用人单位对接,采用网络视频双选会等形式。毕业生应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求职,实现即时沟通,解决招聘难题。高校需支持网络招聘活动,确保软硬件条件,并尝试建立校校联盟共享资源。应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打造“云就业”系统,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指导。

(五)建立帮扶机制

高校需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援助,定制就业计划,实时掌握就业动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重点领域人才供需对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对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求职补贴,并关注其就业现状,给予经济和心理支持,助其顺利就业。

三、结论

疫情过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将不断涌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要落实各级就业政策,积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应时刻关注政府发布的就业政策,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在磨练自己的就业技能的同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形势,努力克服困难,顺利进入职场。

参考文献:

[1]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EB/OL].(2021-06-17).https://www.sohu.com/a/404645900_120287170

[2]两届叠加,毕业生面临“最难就业季”?[EB/OL].(2021 -06-17).https://www.sohu.com/a/419883127_120705293

[3] 赵恒,邵彬彬,高仓健.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社会建设,2020(4):70-71.

[4]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EB/OL].(2021-08-16).https://www.sohu.com/a/445259158_687855

[5]冯国昌,顾然.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9):102-103.

[6]徐闩锁.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5):142-144.

作者简介:陈丽丽(1986.08),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校办公室外事员,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工作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510000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距离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1262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