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探讨
应希语
浙江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前中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能力持续增加,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热度持续提高,如何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汉语国际教育所面对的对象较为特殊,提升教育效果和质量需要重视对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极其必要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知识,并利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难点,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策略,以期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前言: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向世界推广中国汉字和文化,拓宽汉语的使用范围,促使各国开始利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现阶段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关键要素。汉语国际教育兼具理论性以及实践性两种特点,不单单重视提升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同时也重视向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促使我国青少年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选择合理的措施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难点
要想能够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及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难点如下:
(一)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要准确运用某种语言,不仅必须熟练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知识,还需要正确掌握该种语言的交际规则。由于各国文化差异,语言的表达含义也有所不同,在日常交流中,语言的差异也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语言规则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规则隐含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并不能被察觉。然而,一旦接触到新的语言,就会发现原来的母语规则不能直接应用于新的语言中,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首要的就是身体语言,它是一种通过使用姿势和手势等身体的运动方式来传达情绪的交流手段,而最常见的身体语言就是手势。不过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同一种手势可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比如,在中国,把双手交叉于脖子前方意味着砍头的象征,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则被理解为已经吃饱饭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掌握这些非言语沟通中的异同之处,以避免在社交互动时产生无谓的误解。
接下来就是脸部表现了,这是一种人类在沟通时利用面部的各个器官,比如口形、眼色和眉毛的动态来传达的信息方式。它作为一种补充言语交际手段,具有明显的文化特性。比如说,东方人通常显得较为呆板且缺乏变化,然而西方人却能展示出更为丰富的面部表情。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进行文化传播,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详细地了解。信息化手段可以将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各类资源融合到一起,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性,使学生各个感官系统均被调动起来。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通过饮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性特点以及文化意识,在讲解饮食文化时可以向其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利用独特的拍摄手法记录了各个地区的特色美食,在观看时可以调动学生的食欲,使其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一纪录片中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方言,在观看后可以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区的语言特色,激发其对汉语应用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只是重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需要尊重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来自穆斯林文化地区的学生是不吃猪肉的,当在教育过程中讲解饮食文化时应当重视避开这些敏感因素,可以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冲突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
(二)组织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专题的实践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国传统节日较多,在不同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相应的活动,通过对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进行分析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和意识。如春节体现了中国对于家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中国人能够做到辛勤劳动,共同建设美好教育。教师可以组织“我们的春节”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制作春联、窗花剪纸以及福字等,感受节日文化和节日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学生创作完后可以让其粘贴在教室内,在粘贴福字时告诉学生需要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为福到了,取福气到家的好意头。通过该种活动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了解语言的独特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但是在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由于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然后会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影响了汉语的应用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避免这些问题,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规避文化差异,提高交际效率和质量。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难点问题,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接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组织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尊重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保证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稳定推进。
参考文献
[1]孙曙光.拓展学习视角下师生合作评价实践中的教师自我发展[J].中国外语,2020,17(1):75-84.
[2]文秋芳.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J].中国外语,2020,17(1):50-59.
[3]吉丹丹,方辉,于佳慧,张亚楠.新财经背景下通用商务口语课程POA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ESP研究,2024(2):106-117.
[4]李秀丽.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意义、内容与路径[J].新闻传播,2020(19):11-13.
[5]刘楚群,冷凌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调查研究[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9(1):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