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儿童需求的随班就读融合性个案干预与效果研究
李玲
杭州市东城第四幼儿园 311100
引言
在“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下,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特殊教育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向融合教育不断迈进,随班就读作为一种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适当支持的教育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基础教育阶段。尽管该模式有助于打破教育壁垒、实现教育公平,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特殊儿童在课堂适应、行为规范、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常常成为融合教育成效不佳的症结所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特殊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借助个案干预的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普通班级环境,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以一名轻度自闭症谱系儿童为个案,围绕其随班就读中的突出问题,从认知干预、行为调节、社交训练和家庭协同等角度制定干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持续性评估和效果反馈,力求探索出一条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的融合性干预路径,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样本。
一、个案基本信息与随班就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选取的个案为小学三年级学生 L 同学,诊断为轻度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处于正常范围,但在语言表达、同伴交往、注意力集中与课堂规则遵守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在随班就读初期,L 同学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对教师指令反应迟缓、难以完成作业以及在课间缺乏社交行为,导致教师感到难以有效管理,部分同学出现排斥和疏远态度,个案在班级中形成一定的孤立状态。经教育心理评估发现,其在执行功能、社会沟通能力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发展滞后,需通过系统干预加以提升。通过与家长访谈、教师问卷和现场观察,进一步明确其学习支持与情感关怀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干预目标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增强社交互动、规范行为表现和改善家庭教育支持,为后续融合性干预提供依据。
二、融合性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干预方案以个性化教育计划(IEP)为基础,结合班级教学实际与学生个体特征,采取多维度协同推进的策略。首先在课堂学习方面,由特教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制定简化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解机制,并为 L 同学提供作业提示卡、结构化时间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其建立清晰的学习流程,降低任务焦虑。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伙伴互助”小组,将其分配至责任心强、具同理心的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促进其在小组协作中自然表达与参与。其次,在行为干预层面,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PBS),通过设定具体行为目标(如每节课集中听讲时间达 15 分钟)、设定视觉化激励机制(如星星奖励图表)和正向反馈方式(如表扬、鼓励小奖品),逐步引导 L同学形成规范课堂行为。再次,在社交技能训练方面,每周组织 2 次情景模拟活动与情绪识别游戏,帮助其识别他人情绪、练习日常沟通用语,降低其对社交的焦虑感。最后,在家庭协同方面,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家访和线上沟通平台,提升家长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配合度,使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干预目标的实现。
三、个案干预成效评估与效果分析
在干预周期为期四个月的时间里,研究团队采用行为观察记录量表、教师评估量表和家长反馈问卷等多种手段对干预效果进行追踪分析。从课堂参与维度看,L 同学课堂发言频率由原来每周不足 3 次提升至每周 10次以上,作业完成率由 65% 提高至 92% ,教师评价其专注力与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在行为表现方面,其遵守课堂规则的稳定性明显提升,违规行为(如离座、打断他人)由每节课 2.4 次减少至 0.6 次。社交互动方面,课间与同伴的游戏频次逐渐增加,在小组活动中能够主动提出意见并表现出合作意愿,部分同学开始主动邀请其参与游戏,孤立现象明显缓解。家长反馈显示,L 同学回家后语言表达更清晰,与父母交流主动性增强,家庭教育压力相对减轻。综合评价表明,融合性个案干预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不仅改善了个案在学业与行为方面的表现,也促进其社会适应与情感发展的双重提升,充分验证了融合干预路径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四、融合性干预的实施启示与推广路径
通过本个案的干预与观察,融合教育的实施必须立足于儿童实际需求,从“支持型教育”转向“发展型融合”,即不仅要帮助特殊儿童适应课堂,更要促进其潜能开发与人格建构。在策略层面,个性化教育计划应成为融合干预的制度保障,以目标导向与阶段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干预效率。同时,普通班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亟需加强,应将融合教育培训纳入师资培养常态化内容,并通过校本研修、专家引领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应构建以特教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支点、多部门联动的支持网络,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包容与陪伴。在资源配备方面,应加快建设融合教育资源教室、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和技术辅助工具,为干预方案的多样性与可操作性提供坚实基础。唯有在政策、观念、人才和制度多方协同发力的基础上,随班就读的融合实践才能真正走深走实,助力特殊儿童实现有质量的成长与融入。
五、结论
融合教育并非简单地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之中,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干预和环境营造,实现其在普通环境中自然发展与全面融入的过程。个案研究显示,基于特殊儿童需求的随班就读融合性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与行为问题,更能增强其社会交往与情感适应能力,是融合教育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关键路径。未来,应在更广阔的教育场域推广这一策略,不断优化干预机制、完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养,为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同时,融合教育不应仅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唯有如此,特殊儿童才能真正享有尊重与发展的权利,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郭颖. 融合与特殊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对比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22(05):514-516+522.
[2] 吴海涛 . 粤港澳大湾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代化评价指标 体 系 构 建 与 实 证 研 究 [D]. 广 州 体 育 学 院 ,2024.DOI:10.27042/d.cnki.ggztc.2024.000051.
[3] 王雅婕.H 市特殊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DOI:10.27230/d.cnki.gnmsu.2024.0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