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高翔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300

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要让他们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新时代的高校青年干部,既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也是高校党委开展决策的信息供给者与任务落实者。基于此,高校青年干部需充分认知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让思想与行动和党中央高度契合,在持续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中,学习领悟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水平的方法,为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筑牢根基、提供保障。

一、高校年轻干部主要特征分析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进入高校工作的教职工和年轻干部学历要求也“水涨船高”,高学历化特征显著,普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部分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学术背景扎实。专业化能力强,多毕业于教育学、管理学或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熟悉高等教育规律。跨界融合意识强,部分年轻干部兼具学术研究与管理能力,能推动学科交叉与跨部门协作。

(二)思想观念与创新意识

高校年轻干部受教育程度高,开放包容,对新事物接受快,具国际化视野,善借鉴先进经验。改革意愿强,推动信息化等创新实践。服务意识突出,关注师生需求,但平衡“服务”与“管理”经验不足。工作高效务实,倾向于使用数字化工具(如 OA 系统、大数据分析)提升效率。喜扁平化沟通,通过非正式渠道互动,亲和力强,但可能忽视层级规则。

(三)价值观与时代特征

追求意义感,重视工作价值与社会贡献,关注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个人与组织平衡,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反对过度“内卷”,但也可能被质疑“抗压能力不足”。

网络化生存,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但对舆情敏感度或危机处理能力仍需提升。

二、高校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深入不足,调研对象单一化

“浅入式”调研问题,虽然人在基层,但是“人在心不至”“浅尝辄止”。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了解客观实际的深度不够。认为调查研究仅是“到达调查地点—拍照留念—返程”的简单“三步走”,表面看貌似为调查研究,实则是“走马观花”似的度假旅游。“办公室调研”倾向,过度依赖线上问卷、会议座谈,较少深入师生一线(如课堂、实验室、宿舍)观察真实场景。样本代表性不足,调研对象多集中于“易接触群体”(如学生干部、行政人员),忽视边缘群体(如普通学生、非编教职工)的声音。找不准核心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根本问题,调查研究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二)方法论不足,调研科学性待提升

经验依赖性强,部分年轻干部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训练,过度凭个人经验或简单问卷收集信息,未科学设计抽样、数据验证等流程。其数据分析能力薄弱,难以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从复杂数据中提炼结论,易陷入 “数据堆砌”或主观臆断。同时,“懒政”“畏政” 现象突出,面临调研任务时抗拒畏难,不愿深入基层,甚至照搬他人成果,这不仅是学术不端示范,更反映出思维僵化、缺乏创新,严重阻碍调研工作发展,是需重视解决的问题。

(三)问题意识不强,调研目标模糊

调研重形式轻实效,选题脱离高校发展与师生需求,成果缺针对性。调研浮于表面,仅描述现象,未剖析问题本质。报告与实践脱节,缺可行方案及分阶段路径。反馈机制缺失,无成果反馈与跟踪,削弱调研公信力与改进动力。

三、高校年轻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之道

(一)夯实理论根基,构建学术型调研思维

强化方法论学习,系统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等课程,掌握扎根理论、行动研究等方法,精读《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深挖校本资源,研读《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关注教育部课题指南。创建青年调研工作坊,以 “咖啡沙龙” 分享失败案例,设 “调研难题招标墙”,组建跨部门攻坚小组。建立田野观察制,要求干部每周 2 次食堂、每月 1 次宿舍走访,绘制痛点地图,用 KANO 模型分析需求优先级。

(二)打造实践闭环,形成“教研用”一体化能力

构建 “微调研” 机制,每周开展1 次课堂观察 / 学生座谈,每月形成1 次《校园舆情简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数据库等调研数据银行。实施 “项目制”攻关,围绕 “00 后学习行为特征”“AI 对教学模式的冲击” 等组建跨学科团队,申报校级教改课题,形成《智慧教室使用效能提升方案》等成果。推行 “双导师制”,邀请马院教授指导理论、地方教育行政专家传授实务经验。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掌握教育大数据分析,熟练使用 Nvivo 进行质性分析,运用 Python 进行学习行为数据挖掘,制作动态数据看板(如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系统)。构建智慧调研平台,开发“掌上调研”APP 整合问卷星、腾讯文档等工具,运用 LDA主题模型分析师生座谈会文本,自动生成词云图、情感分析图谱。创新教育数据服务方式,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如开发移动应用,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数据和办理相关业务。此外,还可探索将数据应用于教学创新,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辅导。

[ 作者简介 ]

高翔,1986 年1 月-,男,汉,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教育学,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