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度提升

作者

李佳蔚

重庆市南川道南中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民族舞蹈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可传统教学模式却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不利于优秀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而本文立足提升学生参与度,从VR引领沉浸式情境、AI赋能精准化指导、主题活动拓展文化视野、互动练习强化肢体默契、网络直播开拓学习新空间这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立足时代前沿科技且契合学生身心特点,能为民族舞蹈教学注入新活力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创新;学生参与度;沉浸式体验

引言: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民族智慧,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舞蹈教育肩负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文化自信重任,然而当前不少民族舞蹈课堂依旧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难以真正领悟舞蹈精髓,不利于优秀舞蹈文化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融合现代科技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创新教学方法,期望借此激发学生主动性,让他们于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舞蹈魅力,在互动探究中领会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活态传承。

一、VR技术引领,营造沉浸式学习情境

源于特定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且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舞蹈,教师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魅力,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如少数民族村落、节庆盛会等逼真的民族文化场景。比如在学习彝族舞蹈时便可构建虚拟的彝族村寨场景,学生戴上VR头盔后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环绕且远处传来阵阵悠扬芦笙声的村落,能看到身着盛装的彝族男女翩翩起舞,沉浸其中可直观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及欢快喜悦的情感基调。教师还可引导在VR场景中的学生近距离观察舞者手臂的舒展、腰身的摆动、脚步的跳跃等动作细节并鼓励模仿,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动作要领及提高学习兴趣。除搭建虚拟场景外,教师利用VR技术还可为学生呈现名家名舞经典片段,学生能360度欣赏大师级舞者如何以细腻动作传神表意、如何将情绪融入肢体语言,如此身临其境的观摩可引发强烈艺术共鸣、激发表演欲望及创造潜能,相较于单纯看视频,VR观摩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以达到与大师“心心相印”的艺术感悟。

二、AI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化辅助指导

在舞蹈学习进程里,指出不足的及时性以及反复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而言,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的个性化辅导极具价值。AI系统凭借动作捕捉与识别算法,能够对学生舞姿展开实时分析,精准找出存在偏差之处,并给出针对性地纠正建议,助力学生发现自身瓶颈且实现突破。就拿藏族舞蹈“弦子舞”的学习来说,此舞蹈以“颤膝”动作展现特色,其要求膝关节保持放松状态以达成快速震颤,完成难度颇高。教师可通过运用AI动作捕捉系统,促使学生参照范例视频进行舞蹈练习。该系统会实时把视频与学生舞姿作比对,针对学生出现的膝关节僵硬、抖颤频率未达标的这类问题给予精准指导。经过数次尝试,一旦学生舞姿数据趋近于视频标准,系统便会自动为学生完成“打分”操作。这种直观的评估反馈形式,能够起到鼓励学生持续纠正错误、突破学习难点的作用。教师也能够依据系统给出的智能分析结果,对教学侧重点加以调整,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力度。AI技术不但可以辅助学生查找不足、弥补漏洞,而且能够为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契合自身的练习方案。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已将“颤膝”动作熟练掌握之后,便会智能化推送更高阶的学习任务,比如颤腿与手臂、肩部协调运动方面的练习内容。而对于学习进度相对较慢的学生,系统会相应地让进度放缓,对基础动作进行反复巩固。

三、主题活动引领,拓展多元文化视野

民族舞蹈与服饰、器乐、节庆等文化形式相互辉映的情形下,教师可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以引领学生探索其蕴含文化意蕴,像组织民族服饰设计、舞蹈道具制作、传统乐器演奏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于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还鼓励学生走进民族村落、博物馆等场所开展田野调查,用镜头记录原汁原味民间舞蹈来感悟其与生活内在联系,如蒙古族舞蹈与游牧生活方式联系深刻,男子舞姿多模仿策马奔腾、狩猎骑射等动作,女子舞姿多展现挤奶、织布等场景,教师可就此组织“蒙古族生活体验日”主题活动,邀请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共同搭建蒙古包、品尝奶茶、奶酪等特色食品、聆听马头琴悠扬旋律,使学生在参与游牧生活过程中切身领悟舞蹈动作韵律之美来源于日常劳作、民族精神之魂根植于大漠草原,这种生动体验能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对蒙古舞有更深层次理解与把握,且教师还可利用周末时光组织学生或让家长带领前往博物馆参观与民族舞相关如服饰、乐器、面具等历史文物,透过这些沧桑实物让学生直观感悟民族文化历史渊源。

四、互动练习互促,强化肢体协调与默契

民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呈现,重视舞者之间的呼应与配合。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定期组织分组互动练习。学生可两两组合或多人成方阵,相互观察对方动作,给出改进意见。在同伴鼓励与陪伴下,共同探讨舞蹈技巧,相互启发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建立默契,形成整体意识,领悟民族舞蹈“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营造良性学习氛围。如在学习维吾尔族“花儿舞”时,这支舞蹈模仿盛开的花朵,三五成群,轻盈曼妙。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每组代表一朵“花”,共同创编“绽放”舞段。一名学生饰演花蕊,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左右花瓣,三人必须步调一致,才能完成花朵含苞待放到绽放怒放的过程。分组练习能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不断磨合中建立默契,让舞蹈张力十足。在密切配合中,学生能体悟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教师还可定期举办班级舞蹈沙龙,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一个舞蹈小品。从选材到编舞、服装、音乐,均由小组自主决策,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启发,既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也提升了舞蹈修养。

五、网络直播助力,拓展舞蹈学习新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应顺应信息化浪潮,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教学。利用直播互动功能,教师可实时指导学生练习,答疑解惑,突破时空限制,拉近师生距离。学生还可随时回放课程视频,反复领悟动作要领。组织学生登台直播展示学习成果,既能锻炼胆量,又能引发学习共鸣。以藏族舞蹈“八戒”为例,它模仿酥油花捏制动作,转圈、跺步贯穿于舞蹈始终。教师可提前录制八戒舞动作讲解视频,在线上平台发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在课堂直播环节,教师重点示范几个关键动作,并与学生实时互动,纠正错误细节,拓展动作难度。课后,鼓励学生在线上分享自己练习八戒舞的心得体会,教师组织学生观摩优秀者的舞蹈视频,引导大家评点优缺点。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经验,能激发更多思考和感悟。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学生作品可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点赞、评论的互动中获得认同感,激发更大学习动力。

结束语

新时代对民族舞蹈教育模式革新的呼唤,需凭借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之举,来达成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效。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这一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通过大胆融合VR、AI等前沿科技的沉浸式体验来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以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探寻舞蹈文化底蕴,借助互动练习实现提升学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依托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搭建开放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于潜移默化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促使他们成为传统艺术的热爱者、践行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苏李婕. 基于“比较教学法”的高校民族民间舞动律训练探究[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24.

[2]刘晓敏. 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文渊(高中版),2024(6):707-709.

[3]叶乐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社团中的教学价值与方法[J].尚舞,2023,(0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