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吴霞

贵州省仁怀市盐津小学

引言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当下,科学素养的培育已贯穿教育全程,而小学阶段作为科学启蒙的黄金时期,其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科学探索能力。然而,当前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面临双重困境:学校端存在师资短缺、实验设备陈旧、课程边缘化等问题;家庭端则普遍存在科学教育意识淡薄、指导方法匮乏的现象。单一主体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多元需求,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科学教育合力,为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在家校协同模式下,学校提供的系统化科学课程与实验室环境,和家庭创设的生活化科学实践场景,共同构建起学生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课堂实验操作与家庭日常科学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深入思考,实现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社会学习理论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进行学习。在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中,学校教师专业的教学示范与家长对科学事物的关注、探索行为,均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榜样。教师严谨的实验操作、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家长在家中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行为习惯。

(三)协同教育理论指引

协同教育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等教育主体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能够产生“ 1+1>2 2” 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在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与生活资源,和学校的专业教学、系统课程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契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处于科学兴趣培养和思维启蒙的关键期。学校科学教育虽能提供系统知识,但家庭在生活化科学实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两者结合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科学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困境

当前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学校层面,存在师资短缺、实验设备不足、课时被压缩等问题;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低,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甚至将科学教育完全视为学校的责任。家校协同能够整合双方资源,弥补各自短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科学启蒙教育。

(三)统一科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若家庭与学校在科学教育观念与方式上存在差异,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家校协同,可有效统一科学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保障学生接受到连贯、一致的科学教育引导。

三、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协同课程开发

家校协同开发小学科学启蒙课程,需结合学校科学课程标准与家庭生活实际。学校科学教师凭借专业知识,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与教学活动;家长则从家庭生活场景出发,提供课程素材与实践建议。双方共同开发的“家庭科学小实验”课程,选取生活常见材料,设计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实验项目。如利用密度差异制作彩虹杯、通过化学反应模拟火山喷发等。家长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实验,引导观察、记录与思考,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在班级内分享实验过程与结果。针对季节、节日等主题,家校联合开发主题课程。

(二)协同活动组织

学校定期举办科学节、科技周等大型科学活动,邀请家长深度参与策划、组织与实施。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科学作品、开展实验操作。在科学创意展示环节,家长与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共同制作简易机器人、环保动力车等,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原理,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活动后,家长与学生分享经验收获,增强亲子科学互动。家庭自发组织户外科学探索活动,如周末亲子自然观察、参观科技馆与博物馆等。家长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科学技术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向往。学生返校后在班级分享探索经历,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深化科学学习效果。

(三)协同资源整合

学校开放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如图书室科普书籍、实验室器材等,并邀请家长参与管理与使用指导。家长可协助整理图书、维护设备,也可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实验探究。同时,家长积极挖掘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将职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如科研工作者家长开展“家长科学课堂”,分享科研内容与前沿成果;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家长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家校共同整合社区科学教育资源,与社区科普中心、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社区科普中心参加讲座与体验活动,参观科研机构与高校实验室,邀请社区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走进学校与家庭开展教育活动,拓宽科学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现存问题

部分家长忽视科学启蒙教育重要性,缺乏参与家校协同活动的主动性;一些学校教师也未充分认识家长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家校沟通合作较少,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同缺乏系统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清晰,导致沟通不畅、合作效率低下。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无法科学评估协同工作效果,难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多数家长缺乏专业科学教育知识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活动时,难以进行准确、深入的引导。部分家长在家庭科学教育中存在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优化策略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科学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提高家长对科学启蒙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参与责任感。同时,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家校合作意识与协同教育能力,鼓励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探索科学教育有效途径,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家校协同工作组织架构,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同工作。明确家校双方在科学教育中的职责分工,制定详细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搭建多样化家校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及时沟通。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制定涵盖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协同工作,根据结果调整优化工作策略。学校为家长提供科学教育技能培训,邀请专家、优秀教师授课,传授科学教育理论、方法与技巧,如科学观察引导、家庭实验设计、科学思维培养等。组织家长经验分享会,促进家长间相互学习交流。开发家长科学教育指导手册,提供家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实验操作指南、科普资源推荐等内容,为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提供具体指导。

五、结语

家校协同开展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是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尽管当前实践中存在协同意识、机制与家长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强化意识、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等优化策略,能够整合家校科学教育资源,形成强大教育合力。未来,应持续创新协同模式与方法,深化家校合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聪. 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科学跨学科学习实践——以“清除杨絮”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4, 13 (23): 48-50.

[2] 吉梅 . 家校协同背景下的实验教学 [J]. 小学科学 , 2024, (12): 58-60.

[3] 李春芳 . “125”家校协同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4, (11):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