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吴德格吉日胡
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中学 029300
摘要: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起“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框架后,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赋予了“核心素养落地、选择性适配、情境化实践”等新使命。本文结合新高考化学考试内容的创新探索,尝试探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通过分层目标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与选考要求的有机衔接,借助情境化教学内容搭建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覆盖学习全过程,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助力突破教学重难点,期望能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引言
新高考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将化学核心素养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考试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情境化试题、探究性任务、跨学科融合题的比重逐渐上升,而机械记忆题、单一计算题、孤立知识点题的占比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探索“素养导向、适配选考、高效互动”的高中化学课堂构建路径,对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堂的核心要求
1.1核心素养导向
在新高考化学的评价体系下,对学生的考查维度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聚焦于“物质性质、反应方程式”等碎片化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核心素养的迁移应用。以“水解平衡”知识点的考查为例,相较于传统直接书写离子方程式的题型,如今的命题会创设“草木灰施肥禁忌”的真实情境,要求学生深入剖析“K₂CO₃与NH₄Cl混合使用导致肥效降低”的内在机理,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水解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在无形中渗透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考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也需随之调整,宜将知识教学与素养培育有机融合,构建“知识应用—问题解决—素养内化”的递进式教学链条。
1.2选择性适配
新高考“必考+选考”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空间。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为例,必修1、2作为必考内容,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则属于选考范畴,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和未来专业规划进行选考模块的选择。这一变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群体。对于非选考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夯实必修模块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上;而选考学生则可以在必修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如选修3中“晶胞结构计算”、选修5中“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内容,逐步构建起“基础层+提升层”的分层教学框架。
1.3情境化实践
新高考化学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高考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试题常常以工业生产、环境治理、医药研发等真实情境作为命题载体。基于此,课堂教学也应积极引入真实情境,通过设计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2.1分层对接核心素养与选考需求
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模块教学中,基础层要求学生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概念,能够判断溶液酸碱性,对应“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目标,从微观粒子角度解释溶液性质;提升层则需掌握电离常数、水解常数的计算,学会分析离子浓度大小,通过数据计算验证平衡规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基础层聚焦于识别常见有机物的类别与官能团,掌握基本反应类型,借助官能团判断物质性质,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提升层着重于设计简单有机合成路线,分析有机反应机理,通过合成设计体现创新思维,达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目标。
实施策略:在开学初通过“兴趣问卷+基础测试”,将学生分为“选考组”与“非选考组”;课堂教学中,基础层目标全体学生达成,提升层目标通过“课后拓展任务”“选考专题课”供选考学生深化;例如,讲解“晶胞结构”时,基础层学生仅需识别简单晶胞的粒子个数,选考学生需通过“晶胞参数计算密度”“复杂晶胞分析”拓展。
2.2情境化、模块化、跨学科融合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从三方面着手:①情境化联结:将抽象化学知识转化为真实生活与工业场景中的“问题情境”,如以“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中毒”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探究原电池原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安全意识、理解学科应用;②模块化整合:按“必修+选考”整合教学内容,必修侧重概念理解与基础应用,选考聚焦深度探究与综合应用,例如有机化学部分分层次教学避免重复脱节;③跨学科融合:围绕“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等主题设计项目式学习,像“水质检测与净化”项目,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检测手段与生物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净化方案,培养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素养。
2.3以探究式学习激活学生主体性
在新高考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可从实验探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三方面着手。实验探究教学引导学生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流程,从“模仿”走向“自主设计”,如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时,学生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并验证归纳;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4-6人小组,围绕疑难问题与项目任务开展合作,在分析“从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等案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创新意识;翻转课堂则通过课前“微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点,课堂聚焦难点突破与实践应用,以“电解CuCl₂溶液”实验为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4构建“过程+结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评价体系需要多维创新。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系统收录实验类(如“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报告)、项目类(如“水质净化方案”PPT)、课堂类(如“元素周期律”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覆盖学生学习全流程;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新高考题型,以“合成氨工业”等真实情境设计分层探究试题,兼顾知识考查与素养评价;同时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如实验操作规范性自评)及小组互评(如从步骤数、成本、安全性维度互评有机合成路线)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综合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结束语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若追求高效,或许可以尝试跳出“知识本位”的固有模式。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方向,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贴合选考需求,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情境,借助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学习全过程,并借助数字化技术辅助突破教学难点。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学校“分层教学资源”“虚拟实验设备”等硬件与软件的支撑,以及政策层面对“选考机制”和“素养评价标准”的持续完善,都显得尤为重要。各方面力量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或许能使高中化学课堂既契合新高考的改革趋势,又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与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兴年.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复习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2022(12):200-202.
[2]周春花,曾加南.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23(27):78-79.
[3]周学兴.例谈高考试题中陌生情境下化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1):14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