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
陈善勇 康彦 陈子秋
一、网络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内容趋于劣质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加剧。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的供给遵循“流量至上”的原则,具有一定的逐利性、低价值化和泛娱乐化,缺乏对主流思想的倾向性传播,为负面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用户长期处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易导致价值观错位和丧失信仰 [1]。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先进性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的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但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难以察觉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而做出危害自己或他人身心健康的举动。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更易于接受让自己愉悦的信息,而一些不良信息则会潜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潜意识进行诱导,长期沉浸在不良信息环境中,易导致信仰丧失、价值观错位和内心空虚[2]。此外,大多数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传统,形式相对单一,工作力量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和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弱。
二、网络直播的定义与特点
依据百度百科,网络直播的定义为,“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导入导播端,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直播主体将各类行为活动实时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具有一定表演性质,受众可以在观看的同时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礼物打赏等,可以实时与主播互动。
随着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网络直播由初期的各类娱乐秀场发展至教育、体育、媒体、商业、医疗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由于直播主要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直播环境具有开放性,直播环境和表现方式不会受到限制。直播过程通过网络即时观看,直播主体和受众实时互动,直播内容真实性较强,可以带给观众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根据有关法律和道德的规定,直播主体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避免了违法行为通过网络传播。此外,根据网络信息传播“流量至上”原则,直播主体欲达到直播内容受大众喜爱和追捧的效果,必须不断改进直播方式和内容,尤其是直播方式必须趋于更“博眼球”化,这也会推动直播行业的发展。
三、网络直播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多具有个性强、自主性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4]。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主动性愈发凸显,在此过程中,需要更多新的平台为大学生们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人翁意识。作为网络直播的主体,大学生将在大学期间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过程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展示,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的监督,使其活动更具规范性,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作为网络直播的受众,从观看娱乐直播内容转变到观看与自己日常相关的教育学习活动,从感官和心理上对大学生带来冲击感,网络直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又使大学生增加了参与感和体验感。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课程、讲座及思政教育活动等线下教学模式容易受到场景和资金的因素限制,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覆盖面受到影响。而可供高校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直播平台繁多,多数平台均为免费使用,将部分思政教育活动以线上直播形式进行,节约了教育成本。
四、网络直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路径
加强网络直播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结合国家党政方针和时事要闻,利用网络平台将党政方针、主流价值观、国家方针政策等以直播形式传播给学生,让学生有条件做到原原本本学和直观学。在将大学生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文体活动等内容进行直播时,要求高校师生拥有直播过程及相关数据的管理权,要求其传播范围可控。
提升师生网络媒介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关系到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质量。如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带来了网络舆情传播的风险。高校师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受众,提升高校师生对于网络直播媒介的制作技术、传播评估、应变能力、领悟能力、决策能力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风险隐患意识和应对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直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5]。
加强思政工作直播过程监管。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难以全面识别,而大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会使他们将接收到的信息传播出去,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隐患。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监管非常关键。一方面,加强对党政方针、时事政策的传播时的来源和内容审核,完善直播课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在以学生为直播主体时要充分考量其内容的可直播性及受众范围,加强对直播主体的教育监督,将积极乐观和富有正能量的内容进行传播,使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在直播中广泛传播,促进大学生思想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还丽萍. 因事而化,助力成长——关于在校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引导与思考 [J]. 才智 ,2019,(29):29.
[2] 李博瑞 , 蒋晓俊 .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囿与优化路径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36(03):53-58.
[3] 刘 雅 峰 . 网 络 直 播 在 高 校 学 生 管 理 中 的 运 用 [J]. 科 技 视界 ,2017,(25):98-99. DOI:10. 19694/j. cnki. Issn 2095-2457.2017.25.063.
[4] 熊强强 , 曾美琳 . 网络直播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03):81-84.
【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 年学生工作培育专项课题(项目号:X2024003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 年度思想政治研究会项目(项目号:SZ2324)
陈善勇 陈子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