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
周剑萍
四川省君源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610041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文、水质、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土壤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文的影响
1.改变河流流量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通常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量过程。大坝的拦蓄作用使得下游河道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而上游库区则水位升高,水流变缓。这不仅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还可能导致下游湿地萎缩、河口三角洲侵蚀等问题。
2.影响河流水位
大坝的蓄水和泄水会引起河流水位的大幅度变化。频繁的水位波动对河岸带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同时,水位变化还可能导致河岸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二)对水质的影响
1.水体富营养化
水库的形成使得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交换能力降低,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也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水温分层
水库水深较大,容易形成水温分层现象。不同水温层的水质和水生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水温分层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重金属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引入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铅等。这些重金属在水体中积累,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鱼类资源减少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和洄游通道,导致鱼类资源减少。大坝的阻隔作用使得一些洄游性鱼类无法完成生殖洄游,种群数量下降。
2.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水库的形成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一些适应静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增多,而适应流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减少。
(四)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1.栖息地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陆生生物的栖息地。森林、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导致野生动物失去生存空间,物种数量减少。
2.生物多样性降低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活动和水库蓄水后的淹没区,会对陆生生物造成直接的伤害和死亡。同时,栖息地的破坏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五)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侵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开挖、填方等施工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此外,水库蓄水后,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也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2.土壤肥力下降
水库蓄水后,淹没区的土壤长期处于水淹状态,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渣、废水等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土壤肥力。
三、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规划设计阶段的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
2.优化工程设计
合理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布局和结构,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设计生态友好型大坝,为鱼类洄游提供通道;采用分层取水方式,减少水温分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施工阶段的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保护施工区的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对施工产生的废渣、废水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2.生态修复措施
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修复,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运行阶段的保护措施
1.生态调度
通过合理的水库调度,模拟河流的自然流量过程,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例如,在鱼类洄游季节,增加下泄流量,为鱼类洄游创造条件。
2.水质监测与管理
加强对水库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库水质。
3.水生生物保护
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建立鱼类保护区等措施,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加强对洄游性鱼类的保护,修复和建设洄游通道。
(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法律法规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工程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管,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而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生态补偿资金可以用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四、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水文、水质、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土壤等方面的影响。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阶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韦晓蕾,李辰霄.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 中国科技纵横,2024(3):46-48.
[2]李蕴,袁琪.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J]. 生态与环境科学,2023,4(5).
[3]任艳.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827.
[4]柴向俐.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 房地产导刊,2014(10):154-154.
[5]赵庆梅.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及保护措施研究[J]. 世界家苑,2024(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