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设计研究
余秋芬
开化县芹阳小学 浙江衢州 324300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学科壁垒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跨学科融合理念应运而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体质提升,更直接影响健康素养的养成。然而,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内容割裂、目标分散、评价单一等问题,制约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跨学科融合为课程协同设计提供了新契机,通过统整教育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整合。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视角,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设计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成效,旨在推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健康素养,促进其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一、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内涵
跨学科融合理念关注的不仅是将各门类的知识渗透融合,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技能策略于一体,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与创造力。小学校园中跨学科融合能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完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潜能。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技能、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增强课程的实践与可操作性,进而提升学生成长生理、心理水平,同时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意识,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课程目标整合的协同设计路径
在进行融合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将体育课上运动技能训练目标和健康知识与生活习惯养成的目标进行融合设计,并制定相互融合的学习目标及计划。进而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健康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讲,一校一特的运动课程专题单元命名为“阳光运动、健康生活”,该专题单元的学习目标中包含了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如跳绳运动与篮球基本动作学习,还包含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如适当膳食、有规律运动与心理调适。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完成运动任务的基础上交流身体发生的变化和食物的摄取等,从而做到运动技能学习与健康生活方式理念的渗透,这种目标的融合不仅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而且让整个课程更具有综合性教育性。
(二)基于教学内容重组的融合创新路径
整合教学内容是打破单一学科的课堂常规,创设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单元。如从低年级体育和健康课教与学的方式来看,可以把身体锻炼方法和健康的知识相整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学习单元。如“我的健康生活”这一单元,包括练习跳绳、跑的游戏等练习身体锻炼的知识内容,又包括身体的机能指标测试、体育和健康的关系、饮食教育等相关的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提高自己的身体运动素质的方法,还能了解到身体锻炼对于人体各个器官机能的意义和运动时合理的饮食习惯等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意识到有关身体健康的素养,培养儿童从锻炼身体意识进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使教学更为科学化和生活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基于教学评价优化的健康素养提升路径
教学评价优化强调将体育技能考核与健康素养测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全程化和持续性发展的评价方式,真正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熟练度、了解健康和运用的健康知识有综合考查。在某小学中,该学校在开发体育与健康的融合课程评价实施方案中,以运动技能达标考试和健康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对学生跳跃远度和跑跳能力等运动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和对合理休息时间的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等多方面健康知识的掌握、学以致用程度以及实践应用情况形成综合评价。通过个人档案可以跟踪到每个学生参加运动健身活动情况、健康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注重过程和及时的考评和反馈激励。
三、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设计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健康素养同步提升
跨学科技能课程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升级。此种整合体育技能训练与健康知识课程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健康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文明健康生活模式。这样的协作课程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关联性、学习的现实应用等,采用探究式与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应用能力。在实验中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中更加深刻领悟到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形成科学健身、合理膳食、心理健康等健康生活行为。提高的健康素养不仅体现在课堂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产生的生活健康方面的积极变化中,这也是跨学科融
合课程的教育价值所在。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体育参与积极性
跨学科融合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注入了更多趣味性与实用性,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通过将体育技能训练与健康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运动技能挑战赛、健康知识趣味竞答、生活化情境体验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游戏化、探究式的课堂环境中,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在实践中掌握健康知识。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感和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后自发参与运动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打破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吸引力,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协同课程设计,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与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将运动技能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课程内容更具系统性与生活化,促进学生综合理解与实践运用。教学中,学生在运动技能训练中探究身体机能变化,结合健康知识理解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某些课程单元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健康运动计划,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在跨学科融合理念指导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协同设计实现了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育人功能的协同提升。通过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评价优化,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更具综合性与实践性。实践表明,协同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同步提升,增强了学习兴趣与体育参与积极性,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研究,优化课程设计路径,探索更多符合小学学段特点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水平,助力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周妍 . 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体育与劳动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 难点与策略 [J]. 体育教学 , 2022, 42(10):54-56.
[2] 王秀丽 , 李涛 , 闫晓从 . 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 STEAM 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下 , 2021(7):28-29.
[3] 梁君英, 张明方, 欧阳宏伟, 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浙江大学UPP 课程的设计与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