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张小勇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650041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国家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洪抗旱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至关重要。而基础是水利工程的根本,基础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基、膨胀土地基、深厚覆盖层地基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给水利工程基础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建筑物沉降过大、倾斜、开裂,甚至引发整体失稳等严重后果。因此,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对于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推动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常见复杂地质条件及其对水利工程基础的影响
2.1 软土地基
软土地基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软土组成,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等特点。在软土地基上修建水利工程,基础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影响工程正常使用。例如,在一些平原地区的水库大坝建设中,由于地基为软土,若处理不当,大坝在蓄水后可能出现明显沉降,坝顶高程降低,影响防洪能力。
2.2 岩溶地基
岩溶地基是指存在溶洞、溶蚀裂隙、土洞等岩溶现象的地基。岩溶地基的主要问题在于其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溶洞和土洞的存在会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塌陷,危及工程安全。在喀斯特地貌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时,岩溶地基处理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2.3 膨胀土地基
膨胀土是一种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的黏性土。在膨胀土地基上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基础会反复出现膨胀和收缩变形,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严重时会使建筑物破坏。例如,渠道在膨胀土地基上运行时,土体的胀缩变形可能导致渠道衬砌开裂、漏水。
2.4 深厚覆盖层地基
深厚覆盖层地基是指地表以下存在较厚的松散堆积物,如砂卵石层、砾石层等。这种地基的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且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液化,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河流上修建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时,若遇到深厚覆盖层地基,基础处理难度较大。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3.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1.1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通过在软土地基中设置排水体(如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并施加预压荷载,使地基中的孔隙水排出,土体逐渐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小沉降。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软土地基。施工时,首先按设计要求打设排水体,然后在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形成排水通道,最后通过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或联合预压等方式施加荷载。在某沿海地区的水库大坝软土地基处理中,采用塑料排水板结合真空预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小,地基承载力提高了约 30% 。
3.1.2 复合地基法
复合地基法是将桩体(如水泥土桩、CFG 桩等)与天然地基土体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例如,水泥土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将软土和水泥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形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桩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桩型、桩长、桩间距等参数,能够有效改善地基性能。
3.2 岩溶地基处理技术
3.2.1 灌浆法
灌浆法是通过钻孔将水泥浆、化学浆液等注入溶洞、溶蚀裂隙中,填充空隙,增强地基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对于较小的溶洞和溶蚀裂隙,可采用纯压式灌浆;对于较大的溶洞,可采用分段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方法。在某水利枢纽工程的岩溶地基处理中,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灌浆,有效封堵了溶洞,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3.2.2 回填法
对于浅层的溶洞和土洞,可采用回填法进行处理。将洞内的软弱填充物清除后,用块石、碎石、素土或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回填,并分层压实,以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回填材料的质量和压实度,确保回填效果。
3.3 膨胀土地基处理技术
3.3.1 换填法
换填法是将膨胀土挖除,换填非膨胀性的土料(如砂、碎石、灰土等),并分层压实,以消除膨胀土的胀缩性对建筑物的影响。换填厚度根据膨胀土的膨胀等级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一般为 1-3m 。在某渠道工程的膨胀土地基处理中,采用换填灰土的方法,有效防止了渠道衬砌因土体胀缩而开裂。
3.3.2 化学改良法
化学改良法是通过向膨胀土中添加固化剂(如石灰、水泥、石膏等),与膨胀土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土体的膨胀性和收缩性。例如,石灰改良膨胀土是利用石灰与土中的活性成分发生离子交换、火山灰反应等,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水稳定性。
3.4 深厚覆盖层地基处理技术
3.4.1 桩基法
桩基法是将桩穿过深厚覆盖层,将建筑物荷载传递到下部坚实的土层或岩层上。根据桩的受力方式,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在深厚覆盖层地基上修建水闸、泵站等建筑物时,常采用桩基法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例如,某大型水闸工程,采用灌注桩基础,有效解决了深厚砂卵石覆盖层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工程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某水库大坝软土地基处理
某水库位于平原地区,大坝地基为深厚的软土层,厚度达 15-20m⨀ 。为保证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塑料排水板结合堆载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首先,按照设计要求打设塑料排水板,排水板间距为 1.2m ,呈正方形布置;然后,在地基表面铺设 0.5m 厚的砂垫层;最后,采用填土堆载预压,预压荷载为设计荷载的 1.2 倍。经过 6 个月的预压,地基沉降基本稳定,地基承载力由原来的 50kPa 提高到 80kPa ,大坝建成后运行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沉降和裂缝。
4.2 案例二:某水利枢纽岩溶地基处理
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基存在大量溶洞和溶蚀裂隙。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灌浆法和回填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对于较大的溶洞,先进行回填,然后采用高压喷射灌浆进行加固;对于较小的溶蚀裂隙,直接采用水泥浆进行灌浆处理。处理后,通过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检测,地基的完整性和防渗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满足了工程要求。
参考文献
[1]宋一梦.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水电水利,2022,6(8):76-78.
[2]张蔚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J].河北水利,2021,(11):43-44.
[3]江坪河水电站导流洞进口围堰双液注浆及大坝上、下游围堰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J].水利水电施工,2023,(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