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实践研究
梁祥青
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中学 福建泉州 362442
引言
近几年,新课改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对初中体育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体育教学课堂,进而在体育与健康课堂当中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时期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自由时间较少,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化的当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被进一步强调,其不仅肩负提升体质的任务,更承载着心理调适、行为引导和品格培养等多重目标。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定位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校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提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这一转型使体育健康课程不只是出现在学校课堂中的附属课程,而是获得了更多更加突出的育人功能,其主要培养的目标已从体能训练中解脱出来,涉及了提高身体素质、情绪调节、健康知识、健康习惯等方方面面,课程设计强调运动技能与健康素养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重在参加运动、动手实践、项目引领,以适应学生对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在这种氛围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处于逐渐迈向“以健康为中心、全面育人”的道路上,成为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关键环节。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协同设计与统筹规划
在确立课程目标方面,综合体育 - 健康课的目标与立体育——健心感一体化的整体式目标方法。比如,某校将“增强耐力、学习技巧”与“培养健康心理、培养积极生活”作为期初的教学目标,分别以“体质 + 心理+ 行为”为导向,拟定出学期教学方案,制定出活动时间安排、练习节奏,采用“一周目标反馈表”记录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在“运动与情绪调节”课程中,体育教师设计跑步训练环节,心理教师讲授运动过程中情绪状态的识别和压力释放的相关知识,两者衔接紧密。目标策划一体化运行,融通课程整体,一体推进。
(二)课程内容的融合实施与项目驱动
要想使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就必须以真实的问题或者任务来驱使学科学习的壁垒被打破,让学生们获得更完整的学习。学校开展“健康生活行动计划”项目,包括运动技术学习和健康课程中的饮食摄入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们制定自己身体健康的计划目标,设计 1 周的运动量与营养需求计划。教师给他们基本的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自己依据身高体重指数 (BMI)、心率等指标的数据变化跟踪自己的表现,并且撰写此项目报告。在项目中学生需要针对“提高自己的耐力,控制自己的体重”提出实践操作方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换,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新的领域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体育与健康内容的关联性,也提升了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促进课堂的真正的教育效果发挥出来。
(三)师资力量的协同配置与培训机制
实现课程协同需要体育、健康教育、心理等领域教师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在一些实验高中,如“跨学段教学组”的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组成跨学科合作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观察、评价上课情况,通过“同课异构 + 讨论反思”的模式开展每年针对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不少于三次的团队研究大课活动。在一次以“应对压力与运动”为主题的公开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主要内容以篮球比赛为中心,而心理专家同时提出比赛失利后如何调整情绪、反思事件等建议和指导。这种教师之间的学习、评价、共研促进教师水平上升,提升了课程整合程度的协同性培训模式。协同式培训模式下,教师从过去的单学科教学走向综合教育教学服务,为综合类课程结构构建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身心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通过协同育人的课程实践,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得到系统提升,表现为体质增强、心理状态改善与健康习惯逐步养成。在某中校实施整合学习项目后,对学生进行了为期 1 年的身体健康水平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肺活量、百米跑成绩等各项身体素质都较之前有所提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由于学习中加入了关注情感与压力内容,学生中普遍表明焦虑程度减轻了 15% 。在整合型学习过程中,“健康记录”要求每一个学生每日记录运动情况、用餐选择、生活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慢慢懂得自我调节与管理,其中一名学生观察到通宵会影响精力和体育成绩,这样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自身调控能力,均体现了整合型教育的优越性对整体学生健康素质带来的提升。
(二)课堂参与度与主动学习能力的增强
协同课程设计优化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关联度,显著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探索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平均课堂参与率提升了 18% ,学生出勤率与课堂互动频次均显著上升。在“我的健康计划书”项目中,学生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与生活习惯,制定锻炼计划、调节饮食结构,并在课后执行与跟踪。课程过程中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并主动与教师沟通,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师教学协同意识与课程实施能力的改善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组织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表现为跨学科协同意识增强、教学方式多样化与学生发展视角的拓展。在某联合教学示范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共同执教“运动与营养”的专题课,课堂设计覆盖运动后能量补充原理与实际饮食搭配,打破了学科边界。
结语:在“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正逐步实现从“附属课程”向“协同育人核心课程”的转变。通过目标协同、内容融合与师资统筹等机制实践,不仅丰富了课程内涵,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身心素养和学习主动性。项目驱动式教学与多学科合作为教学注入活力,推动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实践表明,构建科学、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的有效路径。未来,应持续深化课程整合与制度保障,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育人体系中发挥更大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新宇 , 卢晓中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困境剖析及实践突围——”场域理论”的视角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54-61.
[2] 刘华锦 , 叶正茂 , 杨群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略 [J]. 四川教育 , 2023(11):13-14.
[3] 张茜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