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层推进机制与教学实效提升研究

作者

刘媛媛

肥城市桃都中学 山东泰安 2716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积极在化学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深入分析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划分不明确、不科学,无法集中小组力量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面对学生差异性较大的现实背景下,一刀切的合作形式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合作效益未能充分释放。如何基于学生学情进行科学分层、精准施策,构建更具操作性的合作学习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本文尝试从“分层推进”角度出发,探索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路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互动来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与价值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此种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科研探究能力。这一理念是以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组合、彼此协助、有明确的动机和持续评估为基本特点的,突出强调每个成员平等参与和义务的公平承担。在这样一个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研究和展现更进一步地加深他们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和思考以及表达方面的技巧,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关键素质培养及促进全人发展的可行的操作平台。

二、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层推进机制实施路径

(一)依据学情实施合理分层与角色配置

为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思考和满足个性化要求,应根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课上行为变化或是阶段性测试了解情况进行合理地学生分类,如学生可以分成“引领型”“过渡型”和“支持型”等不同类型。在小组活动中采用合理地分组人员组合,将每个小组配置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生,力争“组内有差异,组间平衡”。还可结合学生特长确定各组的工作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研究员”等,能让每个学生发挥专长,增加该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保证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还可设置诸如“辅导员”“奖励员”等变通工作,这些设置可使整个集体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氛围更为浓厚。学生分类与角色定位可以为接下来的任务式驱动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也为接下来的活动增加专业化氛围和培养学生特色。

(二)构建分层任务驱动下的合作活动流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按难易程度分类,以不同层次的知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水平。教师可以运用设置基础性、发展性、拓广性的三类任务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例如,“酸碱中和反应”一节课就可以由完成“绘制概念图”的基础性任务,再到“解释中和热实验结果”的较难性任务,最后到“提出改善生活中的酸碱平衡措施”的拓展性任务三个层面的任务。探究合作的环节包括任务下发、组内合作、成果展示、反馈修改等环节,整个过程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师需要提前制订好活动手册,同时设定检查结果的关键节点,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动态调节与反馈支持的管理机制

促进有效的分层合作学习需要灵活的课堂教学管理和多元的课堂反馈机制。教师应以课上巡视、学生的作业成果、互评等为契机掌握学生小组工作状态及各成员参与情况,并随之及时对小组分组、难易程度与角色定位及时作出合理调整。若发现某小组工作负荷太重或者成绩不佳,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甚至可能需要人员重新调整或者重新设计。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包括“评价 + 奖励 + 个人学业档案”的三维支持体系,如采用小组考评制、个人学业档案袋、口头式即时反馈等,从而调动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及群体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品质得到提升。另外可适时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进一步培养出更强的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推进对化学教学实效的提升

(一)提高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分层推进机制,有助于解决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问题,将知识细化成不同类型的任务向学生展示,学生可以在小组交流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内容,让其对这些基本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布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总结,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并且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知质量守恒的内涵。在小组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提问和反思明确概念的范畴,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转换能力的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讲授- 记笔记- 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递增式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并构建知识概念,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化学学习的实效性。

(二)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质量与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地互动。通过分层推进机制,教师可有效组织合作结构,明确分工职责,从而增强组员之间的沟通效率与协作质量。在合作过程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能力强的学生在引领中深化认知,能力相对薄弱者在协助中获得支持与提升。例如,在“溶液配制”实验中,教师安排“引导者”讲解步骤,“记录员”整理数据,“操作员”规范实验操作,“反思员”提出改进意见,使组员间形成互补共进的格局。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了思维碰撞与经验共享,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合作默契度,有效避免“搭便车”与“失语者”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参与与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因任务难度高而放弃参与,能力较强者则因挑战性不足而缺乏动力。分层合作学习机制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和动态调节,有效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保障了全面参与。如基础层学生通过完成简明明确的任务增强信心。中间层学生在分析和汇报中逐步过渡至“引导型”角色。拔尖学生则在承担指导、总结与拓展任务中实现进一步突破。在此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分层合作不仅实现了个性化发展目标,也推动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的优化,使教学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真正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成”。

结语: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层推进机制不仅回应了课堂教学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高效的参与平台。通过科学分层、任务驱动与动态调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各得其所,实现了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与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学实效的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分层合作的优势与可操作性。未来应继续探索分层推进的优化策略,加强实践研究与教学反思,推动合作学习从经验探索走向科学建构,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红宇 .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J].试题与研究 , 2023(27):38-40.

[2] 梁秀娟 . 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2(9):78-80.

[3] 李延平 .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学周刊 ,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