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自适应PID的电力系统频率自动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福海生

摘要:本论文针对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控制问题,深入研究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频率自动控制中的应用。通过对传统 PID 控制与自适应 PID 控制的原理分析,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并利用 MATLAB/Simulink 搭建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对所提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相较于传统 PID 控制,在应对负荷变化和系统扰动时,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实现频率调节,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为电力系统频率自动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自适应 PID;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模糊逻辑;动态性能​

一、引言​

电力系统频率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保持电力系统频率的稳定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负荷结构的日益复杂,电力系统频率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 PID 控制由于其结构简单、鲁棒性强等优点,在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 PID 控制的参数是固定的,难以适应电力系统运行工况的复杂变化,在面对负荷突变、系统扰动等情况时,控制效果往往不理想,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频率控制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的要求。​​

二、电力系统频率控制原理与传统 PID 控制​

2.1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原理​

电力系统频率与有功功率平衡密切相关。当系统中的有功功率供需平衡时,系统频率保持在额定值;当有功功率出现不平衡时,系统频率将发生变化。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调节发电机的有功出力,使系统中的有功功率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将系统频率维持在允许的范围内。电力系统频率控制通常分为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和三次调频。一次调频是由发电机调速器自动响应频率变化,对有功功率进行快速调节,以抑制频率的快速变化;二次调频是通过调整发电机的功率给定值,进一步对频率进行调整,使频率恢复到额定值附近;三次调频则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对系统中有功功率进行最优分配 。

2.2 传统 PID 控制在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的应用​

PID 控制器由比例(P)、积分(I)、微分(D)三个环节组成,其控制原理是根据系统的误差信号,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PID 控制器以系统频率偏差作为输入信号,输出控制量用于调节发电机的有功出力。比例环节能够快速响应误差,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积分环节可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微分环节则可以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然而,在电力系统这种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中,传统 PID 控制器的固定参数难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三、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

3.1 自适应 PID 控制原理​

自适应 PID 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根据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实时调整 PID 控制器的参数,使控制器能够更好地适应系统的动态特性,从而提高控制性能。常见的自适应 PID 控制方法有基于模型参考的自适应控制、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等。​

3.2 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设计​

模糊逻辑自适应 PID 控制是将模糊控制理论与 PID 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方法。它选取系统频率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PID 控制器三个参数的调整量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变量。通过将输入输出变量的实际取值范围划分为若干个模糊子集,如 {负大(NB),负中(NM),负小(NS),零(ZE),正小(PS),正中(PM),正大(PB)},并为每个模糊子集定义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实现对变量的模糊化。在模糊规则建立方面,依据 PID 控制原理和经验知识,构建模糊规则库。例如,当误差较大且误差变化率也较大时,为加快系统响应速度,需增大比例系数;当误差较小且误差变化率也较小时,为消除稳态误差,应适当增大积分系数等,而模糊规则库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控制器性能。​完成模糊规则建立后,采用 Mamdani 推理法等合适的模糊推理方法,根据输入变量的模糊值和模糊规则库,推理出输出变量的模糊值。最后利用重心法等清晰化方法,将模糊推理得到的输出变量的模糊值转换为精确值,进而用于更新 PID 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

四、仿真研究​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利用 MATLAB/Simulink 搭建包含两台发电机的简单电力系统仿真模型,该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发电机调速系统模块采用经典的机械液压调速模型,能够模拟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对频率变化的响应特性,其参数依据实际发电机组的典型参数进行设置,如调速器的调差系数设定为 0.05,以保证调速系统对频率变化的调节能力。励磁系统模块则选用基于晶闸管的自动励磁调节器模型,通过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电流,维持发电机端电压的稳定,为系统频率控制提供稳定的电压基础。负荷环节设置为可变负荷模型,能够模拟不同类型的负荷特性,包括恒功率负荷、恒阻抗负荷等,并且可以根据仿真需求灵活调整负荷大小。在本次仿真中,初始负荷设置为系统额定容量的 70%,为后续研究负荷变化对系统频率的影响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模型中还加入了输电线路模块,考虑了线路电阻、电抗对系统功率传输和频率稳定的影响,输电线路的参数按照实际电力系统中常见的线路参数进行配置。​

4.2 仿真结果分析​

在仿真过程中,设置系统在t=5s时发生负荷突变,增加10%的有功负荷。传统 PID 控制下,系统频率在负荷突变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经过较长时间的调节,频率逐渐恢复到额定值附近,但存在一定的稳态误差,调节过程中频率波动较大,系统的动态性能较差。而采用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后,系统频率在负荷突变时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并且能够更快地恢复到额定值,几乎不存在稳态误差,调节过程更加平稳,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对比可知,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负荷变化和系统扰动,提高电力系统频率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基于自适应 PID 的电力系统频率自动控制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得出以下结论:传统 PID 控制在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固定参数难以适应系统运行工况的复杂变化;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能够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自动调整 PID 控制器的参数,在应对负荷变化和系统扰动时,相较于传统 PID 控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小的超调量和更好的稳态性能,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质量和效率。然而,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搭建的仿真模型相对简单,实际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环境更加复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更多的实际因素,如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新能源接入等,对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频率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如茵,雷肖,秦亮,等. 新型电力系统最小惯量需求评估进展 [J/OL]. 高电压技术, 1-13[2025-04-29].

[2]倪秋月,蓝翔,黄若伟,等. 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供电设计储备与实践研究 [J]. 电力勘测设计, 2025, (04): 21-25.

[3]芦燚.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分析与提升策略 [J]. 品牌与标准化, 2025, (03):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