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鄂豫皖苏区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作者

王一丹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安庆 246011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作为革命摇篮和建党实践沃土,在党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党领导的鄂豫皖苏区的教育事业,承载着 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凝聚着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苏区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鄂豫皖苏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先河,积累了宝贵经验,谱写了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光辉篇章。

一、鄂豫皖苏区教育的历史地位

鄂豫皖苏区教育事业大致经历了初步创立时期(1927.11-1930.6)、蓬勃发展时期(1930.7-1932.10)和艰苦斗争时期(1932.11-1937. 秋)三个阶段,党在鄂豫皖苏区教育工作有力推进了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锻造了数量众多的对党忠诚、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队伍,粉碎了敌人数次残酷的军事“围剿”进攻,推进了土地革命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创立、巩固和发展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

鄂豫皖苏区教育在根据地的创建、巩固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鄂豫皖苏区政权建立初期,苏区政府把共产主义思想作为反帝反封建教育的核心内容,董必武提出“教育着手,农民运动着眼”战略,“各地皆编印有平民教育之小册子,以教授农村人民以共产党的常识,如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反国民党等题目,皆编印有极浅近易得农民了解之小册子,颇易收效”,民众对“所倡之口号与名词皆能运用自然”[1],并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全区建立贫民学校、夜校等新型教育机构 300 余所,教育方针明确转向服务革命战争,形成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与文化普及相结合的三维体系,推行以阶级意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据统计,1926 年黄安县教育系统发展党团员百余人,建立区乡农协组织 56 个,会员规模突破 5 万。1930 年苏区党政军干部中教师出身者占比达 52.3%。鄂豫皖苏区的教育实践开创了知识分子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新型革命范式,其通过教育系统实现意识形态启蒙、组织结构建设与军事力量培育的整合,为苏区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造了鄂豫皖苏区“红旗二十八年不倒”的红色奇迹

鄂豫皖苏区深厚的群众基础 政治教育。据统计,1929 年成立的列宁高级学校累计培养军 识字班3400 余所,成年文盲率从 1929 年 远超同期国统区39%。国民党豫鄂皖边区司令 本,民心附共”。徐海东在回忆录中强调,苏区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通过“行军帐篷 成为常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 红旗始终不倒”的红色奇迹,苏区教育在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 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孕育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 ,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3]。作为“红军的故乡” 培养出红四方面军等主力部队和杰出将领。 军军魂的吴焕先、大别山江姐晏春山、烈 ,先后有 200 多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动 岭岭皆丰碑”的精神丰碑 [4]。 “理想因其 主张转化为民众的认知图式 [ 借助革 谣等文化符号系统,构建起超越时空的精 理想信念为内核、以组织忠诚为特质、以实践品格为表征的大别山精

二、鄂豫皖苏区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鄂豫皖苏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机

鄂豫皖苏区政府建立了完备的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机制。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作为全国最高政权机关,人民委员会下设“文教委员会”,负责办理全国文化教育。根据《鄂豫皖区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鄂豫皖区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皖西北特区苏维埃下设“文化教育委员会”,县苏维埃、区苏维埃设立“文化教育委员会”,乡苏维埃设“文化教育委员”,村苏维埃设立文教委员。苏维埃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学校教育科、社会文化科与国家出版科。学校教育科负责列宁小学等各类学校创办和教师审查工作;社会文化科负责识字班、俱乐部等社会文化事业工作;国家出版科设有审查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和印刷股等机构,负责审查、付印出版作品。苏区学校施行校长负责制,根据办学规模灵活设立教务、训育和总务,同时成立由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学校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作,成立学生公社,协助校务委员会开展工作。

(二)鄂豫皖苏区教育的方针

鄂豫皖苏区教育始终坚持工农阶级立场,服务革命斗争实践,服务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服务党的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1931 年7 月,鄂豫皖苏区举行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并发表宣言,明确提出苏区的教育方针,“苏维埃政府创办免费的学校,专门教育工农子弟,养成为工农谋利益,建设苏维埃,去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8] 在大会文件《文化教育政策》中,进一步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据’”,“在革命战争的枪弹烟火中去创造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皖西北特区赤色教师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有个彻底的转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来武装广大公共群众,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争取中国苏维埃的胜利,一直到新的社会的完成”。

(三)鄂豫皖苏区教育的基本类型

为服务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需要,苏区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体系特征,主要包括军事教育、党政干部教育、普通义务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五种类型。

1. 军事教育

鄂豫皖苏区的教育事业是在革命战争的枪弹烟火中创造出来的,军事教育是苏区教育中创建最早、效果显著、经验丰富的一种教育。在党的领 确立的武装斗争总方针,高举革命伟大旗帜,创建工农红军,实行 保存和发 民革命 苏区的军事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种是军事干部教育,一种是普通士兵教育。为了开展好军事教育 苏区创办了众多军事培训班和学校。从一开始的随军训练班和教导队到比较正规的军事学校,不断适应红军部队及地方武装建设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2. 党政干部教育

党政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事业中具有第 属性的教育活动。苏区政府统一领导,采取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开展党政干部教育 学校、皖西北党员干部学校等。培训对象有党务、司法、财政、 县委等,教学形式有定期教宣会、组织会等的会议式教 论讨论会的形式等。党政干部教育的对象主要有立 青年干部,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红军战士,烈士 方针政策、军事、文化课等内容,注重研究苏区的革 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工作骨干,极大地提升了革命队伍的 和苏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普通义务教育

鄂豫皖苏区义务教育制度在 1 逐步村 通过制度化教育培养具有革命觉悟与实践能力 中,就明确要“普及农村小学教 女实行免费的教育”。1932年 5 月颁布实 遍地发展乡学,使我们苏区里每 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初小 事训练,课外实践占比达30%-40%, ”,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行合一 ,如插秧课程涵盖生物学原 有列宁高级学校1 所、县级模范 1932-1934 年,苏区小学毕业生参加革命工作比例达 83% 办学规模、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成就等,是史无前例的。

4. 社会文化教育

“文化和教育是一种有力的武器”,鄂豫皖苏区发展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苏区人民在文化上的完全解放,帮助和提升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认识”是苏区社会文化教育的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在工农群众中大力开展标语口号识字、课本识字、读报识字、生产劳动识字、唱歌识字、路牌识字等“识字运动”“扫盲运动”;二是扎实开展“工余学 鄂豫皖苏区在极端战争环境下构建的社会教育体系,通过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 有机统一。据统计,1931 年皖西北苏区共设立平民夜校222 所,覆 入阶级斗争话语,将“工”“农”“红军”等汉字教学与革命意识形态 脚立地,养活天下反被欺”[9]。这种教育实践突破了传统私塾 获得文化参与机会,特别是妇女识字率从不足 1% 提升至 15%[10] 苏区社会教育有力 所需的政治认同,充分彰显了教育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革命属性。

5. 职业教育

鄂豫皖苏区的职业教育通过“劳动与知识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农业技术、军工制造、战地医护等实用技能培训融入列宁小学、工农业余学校等教育载体,使教育直接服务于苏区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将阶级意识启蒙与职业技能传授有机结合,培养出一大批既掌握生产技能又具备革命觉悟的“红色工匠”,开创“田间课堂”“流动训练班”等教学模式,利用农闲季节、战斗间隙开展灵活教学,使职业教育真正嵌入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节律,坚持以革命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群众参与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有效缓解了苏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鄂豫皖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决议案(草案)明确,要培养各方面的干部,设立各种医药、美术、农业、工业、财经、政法等类的职业学校,由各县的模范学校供给生源,培养苏区政府需要的各类人才。鄂豫皖苏区初级农业技术学校主要讲授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内容。纺织学校的政治课由师政工干部任教,生产课由技术熟练的师傅任教,算术课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军体课按照红军战士基本要求训练。财经学校,设有财政、银行、税收、粮食 4 个专业班。政法学校设有法律学、监狱学、改造犯人制度等学习课程,聘请革命法庭及保卫局的干部任教。

(四)建立实施严格的教育巡视制度

鄂豫皖苏区政府建立教育巡视制度体系,对苏区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思想、学校管理、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行政干部及教师工作展开定期检查监督。1931 年8 月,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颁布《鄂豫皖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巡视纲要》,对社会文化教育、学校教育、办学经费等方面内容作了具体的巡视要求。其中,最为学校教育内容最为详实具体,包括教师资格、学校布置、学生考查、教授课程、教材选择、训练程度、学生与家庭关系等七项内容。教育巡视工作严格按照巡视纲领严格开展,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严格纲领要求开展教育工作,各地巡视员巡视结束后,需据实提交巡视报告,以便苏区政府较好的掌握教育实际情况,对地方学校做的不够的或者有错误做法的,及时加以指导或纠正,以达到实现促进无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鄂豫皖苏区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鄂豫皖苏区教育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与发展的。1927 年 9 月,时任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舒传贤在霍山县,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学术研究会”宣传革命。1931 年7 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文件《文化教育政策》,明确指出“苏区的文化教育”是“苏维埃政府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发展的。皖西地区的共产党人以学校为掩护,进行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机关、以党员教师为骨干、向农村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 [11]。苏区各级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和命令,苏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杰出历史成就。新时代办好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始终坚持把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1931 年7 月,鄂豫院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 》明确规定了苏区的教育宗旨,即“苏维埃政府创办免费的学校,专 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12]同年 8 月召开的鄂豫皖苏区赤 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苏区教育工作的原则, 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是鄂豫皖苏区教育的显著特征。我 新时代教育事业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 现代化核心功 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人民群众是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体力量,鄂豫院苏区“县苏维埃以下,皆有文化委员会之设”,对教育“推行甚力”。鄂豫皖苏区政府十分注重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明确规定,“苏维埃政权不但保障青年的一切权利和教育,而且积极地引进青年参加政治和文化生活,创造社会发展的新力量。”1931 年 11 月颁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进一步扩大享受教育权利的人民范围,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对于工农分子实行免费教育,对于地主、商人及一切依靠剥削别人的分子,征收特定的学费”[13]。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发展全周期终身教育、全纳性公平教育、差异化适性教育及开放式弹性教育。

参考文献: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1:125-153.

[2] 徐海东,鄂豫皖革命回忆录[M].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 :89.

[3] 丁俊萍 . 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启示 [N]. 光明日报 , 2021-06-21(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著名烈士(第十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

[5] 李良明 . 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9-93.

[6] 黄道炫 .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4-218.

[7] 陈晋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文化基因 [J]. 中共党史研究,2021(3): 12-21.

[8] 姚宏杰,宋荐弋.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事日志[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73.

[9] 江西省档案馆.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G].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67.

[10] 谭克绳等 . 鄂豫皖苏区史稿 [M].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110-111.

[11]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