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式沟通,搭建师生互通的桥梁
侯建丽
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实验学校
一、引言
真正的沟通需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成自身表达目的。一个无法操控自身情绪与行为的人,在沟通中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沟通存在五个段位:说者,话语缺乏实质营养;辩者,擅长争辩与自我合理化;教者,喜好以讲道理的方式输出观点;智者,既能说到对方心里,又能推动双方达成共同结果;觉者,寥寥数语便能让双方心心相印。
在学校教育这一特定场景里,沟通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的沟通方式大多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递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至关重要的情感交流环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情式沟通着重强调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理解与感受,致力于让学生在被倾听、被接纳、被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茁壮成长,这对于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学校教育以善良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为终点。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自身、研究学生,深入剖析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先做到共情,进而引发共鸣,最终才能实现共赢。
二、共情式沟通的内涵
共情式沟通要求教育者摒弃自身的主观判断,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切地感受他们的情绪情感,深入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有效的支持与引导。这并非是对学生的所有行为和观点进行简单的认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给予恰当的回应。
当学生表现出执拗与攻击性时,或是因考试失利而陷入沮丧情绪时,又或是处于孤单寂寞的状态时,教师要用共情的沟通方式搭建师生心灵的桥梁,用温暖笑容,和善的语言建立自己的教育生态圈。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好,家长好,同事好,学校好,国家好绿色教育新生态。
共情式沟通并非纵容错误,而是通过理解情绪建立解决问题的合作基础。教师需在规则与情感支持之间找到平衡,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评判”。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秉持共情的理念,应首先向学生表达对其难过心情的充分理解,然后再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如同良医的一句暖心话语能驱散冬日的严寒,良好的共情式沟通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拉近彼此的距离。
三、共情式沟通的策略
1.无畏布施,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温暖与关怀。教师专注的目光,和蔼的笑容姿态给人以尊重和力量。与学生沟通时老师要放下手中的事物,身体前倾,双手抚摸或轻拍等接触都传递“我在关注你”的信号。点头、微笑、蹲下或坐下与学生平视(尤其对低龄学生),传递平等与尊重。用“我听到你说……”“听起来你感到……”等句式复述学生的观点,确认理解正确。
2.耐心倾听,无条件接纳情绪宣泄
共情式沟通并非纵容错误,而是通过理解情绪建立解决问题的合作基础。教师需在规则(如课堂纪律)与情感支持之间找到平衡,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评判”。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允许学生完整表达,避免过早给出建议或否定情绪。当学生表达愤怒、沮丧或焦虑时,避免用“冷静点”“这很正常”等语言压制情绪。改用共情式回应:“我能感觉到这件事让你很难受”“你愿意多说说为什么这么生气吗?当学生抱怨时,教师要充满关怀的问:“你希望得到什么帮助?”或“你希望“这件事对你来说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换位思考引导在冲突场景中,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同学,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帮助学生理解他人视角,培养同理心。我们不要让学生爱我们,我们去真心的爱他们就够了。
5.明确请求,清晰提出具体合理请求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请求时,务必做到清晰、具体且合理。例如,针对学生书写潦草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你要把字写好”,这种模糊的要求往往让学生难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而如果教师能够明确表述:“下次作业,希望你每个字笔画都写规范,字的大小均匀,一行字保持水平,这样能让作业看起来更整洁,老师批改也更轻松”,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避免因要求不明确而产生迷茫或误解。
6.建立信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当教师运用共情式沟通时,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从而对教师产生深厚的信任。例如,当学生向教师分享家庭烦恼时,教师若能耐心倾听并给予共情回应,学生就会将教师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共情式沟通能够避免因直接批评而引发的对抗情绪。教师首先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7.激发兴趣,助力学生战胜困难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和付出的努力给予共情式肯定,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展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该学科的热情。当学生遭遇学习难题时,教师能够共情他们所感受到的挫折感,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问题,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能让学生重新找回信心,勇敢地克服困难。
四、共情式沟通实施策略
1.积极倾听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高度专注于学生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急于做出评判,而是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同时,教师要学会不带评论的观察,准确地描述事实经过,以不批评、不指责的方式对事情进行分析。
2.表达理解
教师要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情绪和想法的理解,例如,“我能明白你为什么这么生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能够体会他们的感受。教师要做到真心理解学生,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清晰的表达能够使沟通更加顺畅。在必要时,教师适当示弱有助于解决师生之间的冲突。例如,“你没有学会我很着急”“我能帮助到你我非常开心”。努力做到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既不责备自己,也不指责他人。
3.引导思考
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让学生不做情感的奴隶,而是努力成为生活的主人。在学生遇到困境时,教师要成为他们的及时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充当催化剂的角色,助力学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共情式沟通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为显著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育者应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一沟通方式,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质量迈向新的台阶。教师要用充满智慧与温暖的语言,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固且温暖的心灵桥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和慈悲融入到每一次的师生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