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教学智慧培养智慧学生
刘艳波
浦江实验中学 浙江金华 322200
课堂教学,应轻松但不失深邃,讲究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为青少年的生命成长而教,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教学中要处处可见学生的 “尊严”“个性”“自由”“活力”,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一.教师的智慧在课堂上的表现: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智慧课堂的土壤,空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联翩,齐思异想迭出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紧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以情激情,以情换情是智慧教学的重要原则。
“夫缀文者情动而披发 , 夫观文者披文者以入情”说明教学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换情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智慧的境界。
3. 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德国教育家第多思恵说:“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灵活诱导。作为教师应用智慧的语言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疑问,激起新兴趣。“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是学生在智慧课堂上的表现。
二.操作方法:
1. 入境—启动智慧
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心境体验文章情感,触发学生心弦,愉悦情绪,使学生个性创造力得到最大张扬。
(1) 以新入境: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
例:教学《孤独之旅》之时,师:请同学带着感情读一首诗。生:四周只是草滩,
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
船舱里,飘起第一缕炊烟……
师:这段文字美么?生:美。师 ; 其实这段文字就是文中的一段话,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老师发现你们每个少年都是一位诗人,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有诗意 , 美感的地方读一读。此段教学片段,别出心裁的将课文内容改成诗歌,设下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以疑激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疑问,然后筛选出都不懂的问题,共同探究。如李明老师教授郑振铎《猫》时,师:咱班同学小薇,明丽,托我问你们几个问题:1. 为什么“我们”会断定是第三只猫吃了鸟?2. 什么连三妹这样喜欢猫的人,也不喜欢第三只猫?作品中能找到依据么?小组合作讨论后,生 1 :课文 27,28 段说明猫对鸟感兴趣,所以,我们会断定是第三只猫吃的。生2 :课文中写道:“他不活泼,也不象别的猫喜欢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可见,教师上课前先建立一种阅读期待视野通过教师事先调查问卷,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建立起一个阅读期待。然后,由教师筛选,对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感悟—生成智慧
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如:对篮球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妈妈的感激,生活的经验等,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迁移,让他们讲讲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例:《再塑生命》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师:哪个词语体现出作者的无奈愤怒?生:无人回答。师:当你们被父母或老师责骂时;当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 ; 你们是怎样发泄的?生1 :睡觉。生2 :吃东西。生3 :扔东西。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眼睛闭上并从前排走到后排,一会老师问他有什么感觉?生:害怕,想打人。师:呵呵,看来这位同学已经理解了盲人的痛苦。那么,文中哪个词是作者在发泄呢?生 1 :搓捻。生 2 :花儿是美丽的,可她却无心欣赏,却把它摧毁了。可见,她内心的绝望。所以 ,在智慧课堂中,有时有些问题不好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调动学生其他的情感体验,“以情悟情”,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去。
3. 交流——发展智慧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感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是着眼于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活,更丰厚。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学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周国平主编、《中国名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