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表达
薛慧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403
一、书法当代性表达的背景与挑战
(一)书法的历史传承与价值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辉煌进程,各朝各代文人墨客用其特有的方式阐述汉字艺术魅力,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艺术自上古时期起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书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方式和审美标准,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阶段的依次演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这些流派和风格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展示了书法家们的个性特点和艺术追求。
(二)当代书法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书法作为传统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书法逐渐丧失了实用性。在过去,书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而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与文字的书写日益疏离。从圆珠笔、钢笔代替毛笔,到现在移动端的普及,日常化的文字书写逐渐离我们远去。其次,现代展览空间对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在展览中吸引眼球,书法家们往往会在强化视觉方面做出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在精神涵养的缺失。再者,中国书法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实用性的消失使得书法只能向纯艺术方向发展。
二、书法当代性表达的创新路径
(一)古为今用
从甲骨文开始,到逐步发展完备的字体,不断将字形完美推向极致,但也压抑了情感表达。在当代,我们应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探索书法当代性表达的创新路径。古为今用,并非简单地模仿古代书法,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和接纳古人刻苦自励、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注重品德修养,牢记“书品即人品”。同时,也要抛弃那些限制人们思想发展的礼仪法度等观念。
(二)批判继承
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批判继承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宝库,其中既有璀璨的珍宝,也有需要摒弃的糟粕。古人在书法探索中展现出的刻苦自励、锲而不舍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这种探索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书法学习与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只有经历日积月累的磨砺,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然而,我们也不能被一些限制思想发展的观念所束缚。传统的礼仪法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价值,但在当代,可能会阻碍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要大胆抛弃这些观念,发散思维,为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开拓创新
创新是书法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书法艺术绵延数千年,历代书法家在传承古法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在当今时代,书法的开拓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甲骨文到各字体的发展,古代书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我们应深入研究古代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精髓,将其融入到当代书法创作中。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入新时代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为书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三、书法当代性表达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一)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书法创作中,功力与情性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正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以笔墨纸砚及书者的技法、情感喻比为战场上的各种要素,提出“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这里的“心意”乃书者的性情、思想,“本领”则指书者的功力。二者相辅相成,功力的增强,会促使性情涵养的提升;而在性情升华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书者的感悟思考能力,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功力提高。书法艺术创作应是功力与情性并进,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如杨慎所言“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
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可见,功力和性情于书者而言,至关重要。
(二)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探讨
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不断进行着美学的传承与创新。传统书法注重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规范,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而现代书法则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创新理念,如抽象表现等,使书法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书法装置艺术是书法与当代艺术结合的一种形式。书法装置艺术将书法作品与当代装置艺术相结合,通过对空间的利用和材料的选择,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形式不仅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四、书法当代性表达的具体案例
(一)王冬龄与现代书法的“当代性”建构
“现代书法”对应中国社会总体进程和当代艺术演进历程,其“当代性”比其他图像艺术更复杂。在中国,“现代书法”的命名使其常常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境地。“现代”作为时间概念与书法组合,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价值内涵。一般而言,今天的书法都可被称为“现代书法”,但“现代书法”并未以“当代书法”相称,这暗示了书法中的“当代性”问题或许比其他图像艺术更为复杂。现代书法的“当代性”认同与建构,实际上体现了对当下介入和表现可能性的探求,包含着创作层面的拓展和理论上的建构,这也是书法当代转型不可绕行的问题。
(二)陈振濂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观点
在陈振濂看来,书法当代性包含观念认知、形式表达和内容文辞三个方面。然而,在这三者之中,他认为通过内容文辞更能体现书法特定的“当代性”。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其形式表达和观念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观念的创新,而忽视了内容文辞的重要性,那么书法就可能失去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只有通过深入挖掘书法的内容文辞,才能更好地体现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他强调教育在书法创作、理论和教育三个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当代书法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让他们摆脱传统的写字老套路。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书写技巧,更要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系统的书法教育,学生可以建立起专业的书法思维,掌握书法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从而在书法创作中展现出更高的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全球视域下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及多样表达
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书写性尝试引入中国汉字结构和书写性表现笔法,运用于抽象风格探索,创作出具有强烈个人艺术特征的作品。西方艺术家对书法和水墨画的关注由来已久。与中国艺术家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家主要将中国汉字结构和书写性表现笔法运用于抽象风格的探索。比如克莱因不断尝试书写抽象表现的诸多可能,他以模特在画布上舞蹈留下的痕迹进行创作,还用喷火器作笔,创作出《火画》,燃烧及烟熏的痕迹颇似水墨晕染的味道,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意蕴。马瑟韦尔、克林、克莱因、法比恩等艺术家借用类似汉字造型和书法线条来表现抽象艺术,马瑟韦尔用粗壮的黑色笔画创作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
六、总结
书法的当代性表达,是在传统与现代间的艰难跋涉与勇敢抉择。一方面,要深挖传统书法宝藏,传承技法、涵养精神;另一方面,需敞开胸怀拥抱现代科技、多元文化,在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上做文章,让书法契合当代审美与生活节奏。而合作,贯穿书法当代发展全程,于个体而言,是技艺精进、知识扩充的“加速器”;于文化层面,是传承文脉、播撒火种的“扩音器”;放眼未来,更是产业发展、价值升华的“助推器”。唯有把握当代性表达核心,巧用合作之力,书法这门古老艺术方能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华夏文化传奇,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艺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