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善文

吉水县城东小学 331600

引言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 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概念时,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知识点,还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使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引导,而是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他们在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学习问题,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2.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动脑筋去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技能,还能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培养,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创造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面临的主要困境

1. 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讲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递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低迷。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发生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在数学学科中,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现实中,许多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提供的解题思路,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这种依赖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2. 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结果,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解题的准确性。然而,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且容易使学生将焦点集中在分数上,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成绩导向的评价体系往往让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示范,缺乏独立思考的动力。学生在应试压力下,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当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而非仅仅依赖结果。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重要,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方法选择及其创新性,而非仅仅看成绩。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营造一个充满兴趣和探究氛围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直接给学生讲解对称图形的定义,而是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物品,如蝴蝶、雪花、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对称特征。在这种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不仅能够感知到对称图形的存在,也能体会到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对称图形,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其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从中找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能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参与感与主动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表达和定义对称,教师则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定义,激发学生对数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 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互动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策略。传统教学模式往往由教师主导,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分享学习的心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分数的加法与减法》为例,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完成一个分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解决任务。在具体的任务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情境问题,例如“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去买披萨,披萨上有不同的分数,如何分配披萨?”这些问题将分数加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小组内,学生们讨论着如何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家协作着整理思路并完成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分数加法的理解,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整合信息。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且在合作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持续成长的关键。未来的教育工作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面对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参考文献

[1] 侯爱兄.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4, (05): 62-63.

[2] 何厚秀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 亚太教育 ,2023, (09): 174-177.

[3] 潘云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3, (03): 93.